病患还在车上,救护车却没油了……日本这事儿真让人惊掉下巴
- 1753368015347
- 来源:旅日侨网
说到日本,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可能就是“服务周到”。无论是便利店店员的彬彬有礼,还是高速公路服务区洗手间里的一尘不染,都让人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细节的执着追求。游客们常说,在日本,不小心把东西落在出租车里还能找回来,而本地人也习惯了这个社会对准时和尽责的高要求。
在医疗、消防、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很多人对日本的信任几乎是下意识的。但就在这样一个“服务天花板”国家,最近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一辆救护车因为快没油,不得不半路换车。
事情发生在今年5月,日本爱媛县新居滨市。一辆救护车正在紧急将一名患者送医,结果却因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医院而在路上兜转许久。眼看油量越来越低,警告灯亮起,急救队不得不叫来了第二辆救护车进行中途接力换车。是的,你没听错:一名正等待救命治疗的患者,不仅找不到医院接收,还经历了中途换车这一幕。
中日两国的救护车体系在体制上有显著差异。中国的救护车主要由公立医院的急诊科或120急救中心运营,属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由医疗系统直接管理;日本则采取由消防机构主导的模式,救护车归属地方消防部门(如东京消防厅)统一调度,属于紧急救援体系,与医院等医疗机构相对分离。这样的制度差异也影响了两国在人员配置、出勤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运作。
根据官方公布的时间线:从救护车启动到病人最终抵达医院,共耗时约1小时10分钟,而其中一部分时间就耗在寻找医院和换车上。虽然患者并未因此出现生命危险,但这个耽误的时间在一些危急状况下是有可能致命的。救护之所以拖这么久,并不是因为某一环节出了差错,而是多个压力点的叠加所导致——医院床位紧张、消防员人手有限、出车频繁、管理层面缺乏动态调度等等。
这其实也引出了一个普遍问题:哪怕日本的制度设计得再完美,要求再高,一旦进入现实操作层面,还是可能因为人力极限而出现纰漏。在理想情况下,当然不应该让救护车跑到没油,但现实却是这辆救护车当天上午已经多次出动,以至于根本没有机会“喘口气”去加油。
事件曝光后,新居滨市消防本部表示,尽管此次延误并未对患者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他们也承认,管理上确实有需要反省之处,比如油量监控机制、调度应急策略等。目前他们已承诺将强化相关流程,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日本的网友们又怎么评论呢?
警告灯会在剩下10升燃油时亮起。如果是一辆每升能跑10公里的车,从灯亮起开始还能行驶约100公里。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开的车的油箱容量是多少升,每升能跑多少公里,并在加满油后将行车里程表归零,这样即使油灯亮了也不至于慌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早加油,未雨绸缪。
恰恰是那些与人命攸关的工作者才更应该好好地休息,但现实却是他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在医院或护理机构里,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不管是不是休息时间,工作人员都会被叫去处理。而那些被占去的休息时间,大多数人也不会去别的时间补回来。现在很多地方都会用打卡机来管理上下班时间,但其实也应该好好管理休息时间才对。
这起事件也让人意识到,哪怕是服务一向严谨的日本医疗体系,也可能因为一辆车、一通电话的延误而出现问题。为了避免类似状况再次发生,更重要的是确保医院能随时准备好充足的人员与设备,应对突发病患,同时消防和医疗机构之间也应更保持信息畅通,让救护车能第一时间直奔最合适的医院,而不是在街头反复绕行、耽误宝贵时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