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多岁初中男老师与班上女学生拥抱、接吻……这叫爱?恶心!
- 1752744489323
- 来源:旅日侨网
7月16日,日本爱知县教育委员会公开宣布开除了一名县内公立中学的男老师。原因是这名20多岁的男老师从去年12月开始,通过社交软件私下联系自己学校的女学生,并在校外多次见面。
今年2月至3月间,男老师在女学生住址附近的公园、网吧等场所和她拥抱、接吻。作为一名老师,他的行为已然越界。
在接受调查时,这名男老师承认道:“对她产生了好感。对此让她感到不适,我深感后悔,并一直在反省。”
而最终,鉴于需要保护受害学生,根据日本的法律,男老师的姓名等详细信息未被公开。教委的做法看似“保护加害者”,实则暗含三重深层逻辑,其核心在于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原则与司法程序正义的博弈,教师信息一旦公开,可能引发身份推倒风险、网络暴力转移、二次创伤诱发等风险。例如在2021年广岛县教师性骚扰案中,县教委因未彻底匿名化处理(公布了教师的年龄与具体学科),导致受害女生因“数学老师被开除”的传言遭校园霸凌。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日剧里的相似情节。从最早的经典“师生禁忌恋”代表作《魔女的条件》,到《中学圣日记》、《老师!我可以喜欢你吗》等电视剧,故事情节都是以老师和学生的恋爱为主题展开,剧情往往被描绘成一段段纯粹、唯美的爱情故事。除了影视作品外,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日本动漫作品中。
《魔女的条件中》上演师生恋的松岛菜菜子和泷泽秀明
《老师!我可以喜欢你吗》中男老师和女学生的深情对视
成熟内敛的老师,懵懂青涩的学生,彼此产生好感,相互吸引,为打破世俗的眼光,排除困难走到一起……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如樱花、课桌、欲言又止的对白等,满足了观众对爱情的某种期待与幻想,从而让人觉得师生恋单纯而美好。
《老师!我可以喜欢你吗》一剧中,老师的心理描写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或是面对现实中那些令人发指的教师性侵案件时,这样的唯美滤镜却被彻底击碎,露出其背后血淋淋的真相。
现实中的师生恋,特别是涉及未成年学生时,可以说几乎不会有电影中那般美好的结局。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部小说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13岁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名师李国华性侵的悲惨故事。与电影中的浪漫情节截然相反,小说揭示了教师如何利用知识权威与制度赋予的权力实施剥削。50岁的李国华在电梯里初见房思琪就萌生占有欲,随后以免费补课为名实施性侵,并以“爱”之名维持关系长达五年。
林奕含在访谈中痛苦地表示:“当你读到令你感到不适的内容时,我希望你能知道这个痛苦它是真实的......我希望你不要放下它,不要合上书觉得‘幸好这是一本小说’。”
2017年4月,就在小说出版仅两个月后,林奕含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补习班老师李国华对未成年学生房思琪的性侵,被冠以“爱情”的谎言,它最终将一个花季少女推向深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电影里的“师生恋”可以被接受,而现实中却容易引发众怒?小编以为,其核心在于权力。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上位者,拥有知识、经验、权威,甚至能决定学生的学业和未来。而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无论是心智成熟度还是社会经验都远不及老师。当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与“爱情”混淆时,便极易演变为剥削和压迫。
回到这起爱知县的案例,该名男教师被开除的决定体现了教育委员会官方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意识。一些日本网友的评论小编也深以为意:
在日本,可能受到电视剧等影响,师生恋甚至被当作“也许可以”接受的关系。但一问外国人,多半会说“恶心,无法接受”。
最近,教师性骚扰、猥亵事件频发。作为与孩子接触的职业,真的可以做出那样的行为吗?对尚且年幼、心理也尚未成熟的少男少女造成心灵伤害的行为,绝对不能被原谅。为了哪怕减少一点此类事件,我们是否不该采取更多对策?
这件事虽无直接关联,但我总觉得,在成人向漫画和影视作品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被浪漫化描写。即便是虚构作品,反复接触这类内容,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模糊伦理界限,让人更容易跨越那条线。当然,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影响来看,出版社和创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律,以及增强大众的媒介素养(媒体识读能力)也是必要的。
实际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师生恋模糊了性骚扰的边界。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的政策就明确指出过:“尽管一个学生可以合情合理地拒绝教授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私人关系,但当教授提出约会时,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几乎没有办法拒绝。
其原因是,当一方(作为上位者的老师)手握另一方(作为下位者的学生)的“前途命脉”时,弱势方的“同意”天然掺杂恐惧和妥协。这种关系里,学生一方真正的自由选择几乎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很难拒绝教授邀约的原因,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性。
正因如此,国际高等教育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来应对。哈佛大学在本科阶段就全面禁止师生恋,在研究生阶段则相对禁止;南犹他大学要求师生恋发生后,教师有责任向上级主管报告;布鲁姆菲尔德学院等高校则直接采取全面禁止态度。
与此同时,小编查阅了一些日本校园内,针对老师性骚扰案例的部分处罚结果,解雇老师竟然是里头最严重的了,大多也就是停职或减薪。
由此可见,在现实中,这样的行为往往得不到足够严厉的法律惩罚。很多涉事教师最终也不过是被开除——不被定罪,不留案底,不入刑事记录。没有司法追责,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代价。
现实不是日剧,也不是言情小说。现实中的“师生恋”,更多时候以精神创伤、沉默、退学,甚至自杀告终。当老师将“喜欢”之名施加于未成年学生,不只是违背职业伦理,更是对孩子心理与人生边界的深度侵犯。
守住教育的边界,不是为限制什么,而是为了守护住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感、自我意识和选择权,让他们在本该被尊重、被启发的年纪,不必用一生去治愈某段“以爱之名”的伤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