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名囚犯在等死,诱杀9人的34岁日本男子获“优先死刑权”
- 1751960917826
- 来源:旅日侨网
6月27日,日本执行了一起死刑。这在中国可能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但在日本,却是相当罕见的事——因为这,是最近三年来第一次执行死刑。
被执行的犯人叫白石隆浩,34岁,7年前犯下了震惊全国的“座间事件”:在两个月内连续杀害了9人,其中包括一名日本高中女生。案发时的社会舆论可以说是一片哗然——不仅因为作案程度凶残,更因为他诱骗受害者的方式,是通过社交网络寻找有轻生想法的年轻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虽然法律上保留死刑制度,但执行的频率非常低。在过去的10年里,日本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通常不到5人,有时甚至一年一个也没有。而截至目前,日本拘留所内还有105名死刑犯,判了刑但“还在等”的人,比真正执行死刑的多太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本的死刑制度非常“谨慎”甚至“神秘”:首先,死刑执行日不会提前通知,而且家属和律师都是执行之后才得知。死刑执行命令,必须由法务大臣亲自签署,而哪位死刑犯被“选中”,没有明确顺序,也没有对外说明标准。
这次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从2022年7月秋叶原无差别杀人案的加藤智大被执行死刑之后,死刑的执行已经沉默了整整2年11个月。所以,白石隆浩的被执行,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也让很多人重新思考:日本这个“几乎不动”的死刑制度,到底怎么运作的?
白石隆浩的罪行,被称为“犯罪史上少见的恶性案件”。
2017年秋,他通过推特等社交媒体,寻找有自杀念头的年轻人,假装理解、关心他们,约出来见面,然后带回自己在神奈川县座间市的公寓。对部分女性实施性侵后将其杀害,并毁尸灭迹。
这9名受害者,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26岁,几乎都是当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想死”“很累”等信号的年轻人。
白石在审判中承认了全部罪行,并表示“求极刑”。虽然律师曾主张他是“承诺杀人”(即对方愿意被杀),但法官并未采纳,2020年底判处死刑。2021年1月,他主动撤回了上诉,从此刑罚“定案”。
可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直到2024年6月,整整过去了4年多,他的死刑才被执行。
为什么拖了这么久?又为什么偏偏现在执行?根据媒体分析,有几个原因可能解释:
白石没有提出再审,也没有重大争议点。相比其他还在上诉、请求再审或案情复杂的人,他是一个“比较不会引起批评”的执行对象。同时白石也不是高龄老人,此案也不是冤案热点。许多在押死刑犯年纪已大(有的80多岁),一旦执行容易被舆论说“这么大年纪还处死,太残忍”。而白石才30多岁,没有太多舆情风险。
法务省也有“执行压力”。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判决6个月内应执行,但现实中很少遵守。过去3年里,还有6名死刑犯在未执行前病死或老死,法务省内部有“制度不能形同虚设”的压力。
换句话说,白石不是“最重罪”,也不是“最早判”,而是“风险最小”。
听起来冷酷,但这正是日本死刑制度一直被批评的地方:没有公开透明的执行标准,缺乏公平性。
日本网友怎么评论此事呢?
9人遇难的公寓位于小田急线上,事发后不久,那里就挂着一块蓝色防水布,从车厢里就能一眼看到。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在张贴空置房屋的广告。想到可能又有人搬进那个地方,我的心情很复杂。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复杂因素数不胜数,比如先天素质、智商、教育、成长经历、精神疾病等等,但如果脑科学和心理学专家,而不是周刊记者,不花时间在刑罚执行前利用这些信息来预防犯罪,那会是很遗憾的。
今后,类似罪行将在死刑判决后半年内执行,这是法律规定的。如果司法部长无法做到这一点,应该立即更换他,并由下一任司法部长执行死刑。
死刑将在半年内执行。我希望看到先例,以便遵守法律。
那么,罪犯死了,受害者家属就安心了吗?恐怕并不如此。有家属坦言:“我不希望他死刑。死了就结束了,他再也不用去想自己做过什么。”一位遇害女孩的班主任也说:“他死了,我有一丝安心。但我更希望他能面对自己的罪行、反省。”还有朋友表示:“就算执行了,也不会让被杀的人回来。这不是一个‘终点’。”
这些话让人沉重。死刑从来不只是一个“复仇”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制度与社会的反应机制。但对于真正受害的人来说,哪怕罪犯伏法,那道伤口,也不会自动愈合。
这不是一篇关于“死刑该不该存在”的讨论,而是想让大家看到,在日本这个执行极慢、制度极谨慎的国家,这一次“动手”,背后有多少现实考量。白石的案件很残酷,但更让人难受的是,那些在网络上说“我想死”的人,是真的孤单到了白石可以接近他们。
在评论一个“被执行”的人时,我们或许也该问一问:我们真的理解了这些受害者的孤独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