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新兴职业临人才缺口:具身智能训练师化身机器人“教练”

  • 来源:中国央视网

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炼成“十八般武艺”的,7月3日,媒体记者带着好奇走近了这个新职业。

位于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的冠军,天工人形机器人就诞生于此。每天早上,具身智能算机器人训练师徐志远和他的团队,就在这里开启一天的工作。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算法专家徐志远说:“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机器人在商超里面去帮我们购物,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去工业场景里面去分拣物料,需要教会它怎么去把物料放入到正确的筐里面。”

如果把人形机器人看作运动员的话,那么徐志远的团队就是“教练组”。每天,“教练组”不仅要为机器人设计一系列训练课程,还要“手把手地教机器人做事情”。

徐志远说:“比如说,从这个货架上抓到箱子里面,它其实算是一次轨迹动作,像这样的轨迹动作,每天不同的任务会重复大概100次到150次左右,基本上操作人员3个月左右会达到一个非常熟练的水平。”

用多大的力度抓取物体,什么时候可以松手放,这些在人类看来轻而易举的操作,对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件难事。“教练组”的工作之一,便是在多样化的场景中,训练机器人的肢体灵活度,以及在物体识别和力度把控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徐志远说:“比如说在商超场景里面,它采集水果的时候,有的时候他相当于离这个篮子还比较高的时候就放下去了,这个时候如果它是一个真实的水果,可能会被砸坏。像这种工业环境,我们其实是希望它能够速度更快一些,因为在工厂里面大家节奏都很快。”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组会采集机器人的关节轨迹、视觉信息、力觉反馈等多个模态的数据,后续会被用于机器人学习模型的训练。而对于不同场景,机器人训练师的训练重点也各不相同。

徐志远说:“这个场景我们主要是做一个巡检的操作,巡检操作和其他一些抓取操作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它需要多看,所以我们现在训练这个机器人看的能力,这种感知的理解的能力,你可以尝试动动头,把这个头仰一仰。”

今年24岁的吴广也是教练组中的一员,之前是一名羽毛球教练,吴广从小就喜欢酷酷的机甲战士,他认为机器人训练师,需要手眼脑共同协调,很有挑战性。

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吴广表示:“机器人虽然没有生命力,但你要想把它当成你的玩伴,也是可以的。”

徐志远说:“还是需要对机器人有一定热爱的,你喜欢每天和机器人在一起工作,意味着操控这个机器人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新职业的崛起,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机遇,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在徐志远看来,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对于机器人的操作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未来将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机器人训练师投身这一行,但目前这个新职业的缺口还非常大。

徐志远最后表示:“逐渐看到机器人成长,它的技能会越来越强,自己也会感到非常欣慰。”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