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日本家长雇凶报复!60多岁校长被两名男子殴打,学生四散逃跑……

  • 来源:旅日侨网

5月8日上午11时左右,位于东京都立川市的锦町市立第三小学内,发生了一起伤人事件。两名男子未经允许闯入学校内,对五名教职员工实施了暴力行为并致他们受伤。在接到报警后,立川警员迅速赶到现场并当场逮捕了两人。

据悉,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别是27岁和46岁的男性。闯入学校的时候,其中一名男子愤怒且大声叫嚷着某人的名字,疑似是该校的某位学生。

据当时在教室中的一名7岁男学生回忆,两名男子在上课期间突然闯入教室,将装有液体的瓶子摔碎在地上,并用教室的椅子殴打了年过50岁的班主任老师。该男学生表示:“大家一边哭一边逃向体育馆或校外。”

另外,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两名犯罪嫌疑人是该学校某位家长的熟人。

小编梳理了下整个事件的时间线:

上午9点15分左右,该校某位学生的妈妈和校方之间,就孩子可能受到霸凌问题进行面谈。

10点15分左右,面谈结束。学生妈妈离开学校并联络了46岁的犯罪嫌疑人。随即嫌疑人男子表示将前往学校。

10点55分左右,两名嫌疑人男子由学校正门进入,随后闯入学生们正在上课的教室内。当时教室里有32名学生与2名教师。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手持绿色玻璃瓶,并将瓶子砸向地板。

在一名老师试图护送学生去避难时,犯罪嫌疑人男子还用椅子殴打了该名老师。期间60多岁的校长也遭到了攻击。

多名教职人员赶来协助制止,二人最终被制服。随后不久,立川警察署接到报警电话后,火速赶往现场将两名男子当场逮捕。

警方调查中,两名犯罪嫌疑人声称“并未主动攻击,只是推开试图阻止他们的人”。

受伤的教职员工们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医院,伤势均为轻伤。万幸的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没有孩子受伤。

事件发生大约两小时后,大批家长聚集在校门口。收到学校邮件通知而赶来的家长们表示:“不知道孩子情况如何,感到非常不安。能看到孩子平安的样子,真的松了一口气。”

事发后,立川市教育部长就此事在记者会上表示歉意,东京都教委宣布将召开专家会议,研究如何改善校方与家长的关系,预防“怪兽家长”式的冲突。

通过梳理案件的时间线,小编推测该起案件的发生可能是学生妈妈与校方之间,在孩子受到霸凌的问题上商谈未果,一气之下学生妈妈找到了熟人,通过暴力恐吓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报复校方。

其实且不论两名涉事男子的行为已经超过了法律的界限,就单单以这样暴力介入的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本就复杂,“以暴制暴”不仅可能会激化矛盾,还会让当事孩子在校园中处于更孤立的状态。

而一些日本网友对此事件也都持有相对理性的看法:

即使父母因为校园霸凌的问题感到愤怒不平,可因此借着酒劲而诉诸暴力的话,那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今后还能继续上学吗?立场只会变得更糟了吧。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明家长介入孩子之间的争执,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本来应该让当事的孩子们自行解决才更好。

我们家孩子因为霸凌已经不上学了,这几天一直在和学校面谈中。真的很讨厌出了这样的事情,有些人就会说是因为被欺负的那一方欠缺家庭教育。

绝不能容忍这样诉诸暴力的行为。有儿童在场的教育环境中尤其如此。涉事父母和两名熟人的真实姓名应该公开。且需要更加严厉的惩罚。即使家长和学校之间存在分歧或不满,也应该认识到,以暴力或恐吓的形式进行抗议,显然是一种犯罪行为。

除了这起事件,日本社会近来此类的伤人案件,甚至更严重的杀人事件频频发生。

5月1日,大阪市西成区大阪市立千本小学附近,一名28岁无业男子驾驶车辆冲撞正在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导致7人受伤,犯罪嫌疑人称对一切感到厌倦,想要杀人。

5月7日,东京都内南北线东大前站,一名20岁的大学生等车之际,被不相识的人用20厘米长的菜刀连砍3次。而对这名大学生无差别行凶的男子被逮捕后,称其犯罪动机是“想要提醒世人不要过度教育”。

5月9日,大阪市阿倍野区王子町一男子在公寓附近遭到另一名男子持刀袭击致头部受伤。该名犯罪嫌疑人杀人未遂被当场逮捕,他声称并不认识自己袭击的人。

此外,今年在福冈县、长野县、岐阜县等地接连发生了随机砍人事件,受害者多为无辜市民,甚至包括15岁女高中生被当街刺死。东京新宿区、埼玉县埼玉市等地出现针对年轻女性的凶杀案,凶手提前备刀,潜伏作案。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日本治安似乎拉响了红色警报。因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起暴力事件很容易被媒体平台反复播放、讨论,这反而加深了某些人的印象,在这些人眼中,施暴者“敢于反击”“终于爆发”的形象反而被错误地英雄化,成为一种情绪出口的“示范”。

也因为相较于理性沟通,暴力确实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手段,至少在短期看是这样。所以一旦有人开始通过暴力行为发泄负面情绪,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像病毒那样蔓延开来。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提到的案件中,即使该名家长的孩子确实遭受到了校园霸凌,也不该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当社会中开始频繁出现“用暴力表达不满”的行为时,实际上已映射出更深层的系统性问题:制度回应迟缓、沟通渠道缺失、信任感瓦解。我们不能只是谴责暴力行为所造成的恶果,更要去反思滋养它的土壤。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