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出游归来的麦子阿姨:收完麦子还想往北走

  • 来源:成都红星新闻

64岁河南农妇“麦子阿姨”因一次直播连线意外走红网络,其“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的朴素心愿触动万千网友。此后,在百万主播建议及网友协助下,她坐上人生第一趟飞机,跨越2000公里抵达西双版纳。

在田间忙碌的麦子阿姨。(图/成都红星新闻)

今年4月,在南方的暖阳中度过了一个冬天后,麦子阿姨返回河南安阳老家。这一次归来,她不再只是那个一心扑在田间地头、围着家庭琐事打转的农妇,而是重新找回了母亲、奶奶和妻子的身份背后那个更加鲜活的自己。其丈夫此前曾反对她出行,归来后发现她性格明显开朗,笑称其“见过的世面远超自己”。

有网友评价称,麦子阿姨的经历折射出乡野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隐忍与温情,称其为“平行世界中姨姨、姑姑或母亲的缩影”。

受到这趟旅程的鼓舞,麦子阿姨报名了驾校,她希望加快脚步看看外面的世界,并鼓励丈夫共同出游:“就算一年走一个省份,还得活到一百岁。”

等待收割小麦

在云南打工旅居五个月后,64岁的麦子阿姨回到了河南安阳老家。走在村里,不少街坊向她打招呼,“何时回来的?一整个冬天没见你,你腿‘长’了,眼宽了”,麦子阿姨听到放声大笑,眉眼弯成一条线。

也有熟人好奇,拉着她问这一路见识到的新奇事。麦子阿姨顿时来了兴致:“南方的冬天和北方太不一样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家都穿半截袖晃悠。大理的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房子像画一样。”

回来一周,麦子阿姨没闲着,每天6点起床去地里锄草。地里露水重,一些庄稼苗还没长高,9点太阳开始毒辣起来,麦子阿姨就收工回家。等太阳慢慢西斜,她又一头扎进地里,一直忙活到天摸黑。

去年11月,她特意等到地里新种下的麦子刚发了绿芽,才出发去西双版纳。此后,其丈夫精心照料,返青、拔节、抽穗时准时浇水,只等5月末,小麦籽粒饱满、颜色金黄,就到了收割的时候。

就连出游时,麦子阿姨心里也惦念着地里的庄稼,“农民总有干不完的活,地里的庄稼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麦子阿姨13岁辍学,为供3个妹妹读书,开始在田间地头忙活。每天清晨5点多,队里就会准时敲钟集合,一起去农田里干活。队长会给每户人家分配不同的任务,干到晚上8点回家吃早饭。饭后,她又得忙着倒粪、积肥。

那时候她和同龄人整天跑着玩,爬树、打弹弓,学得有模有样,“男孩会的东西我都会。”麦子阿姨说,她性格开朗,不管去谁家,大家都喜欢她。这份喜爱让她胆子越来越大,啥事儿都敢想,啥事儿都敢做。

这也包括年轻时,她曾试图走出这片土地。20岁出头,她去郑州学裁缝,尽管家里不同意,可她铁了心,揣上23元人民币,就去了收音机广播里说的学裁剪的地方。后来她真的学成了,租了教室,在城里还有滑县等地办过裁缝班,最后手指弹棉花受伤,她就去山西做生意。因放心不下孩子,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老家种地。

“我在山西的一天,看电视看到拐小孩的新闻,还把小孩弄残疾了,我当时特害怕,第二天一早就买票,我要回家守着孩子。”麦子阿姨的后半辈子开始围着孩子转,吃喝、学习、干活她不干涉,但她的态度是“学习差不多得了,别非得争第一第二”。

儿子工作后很快结婚生子,她跟村里其他女性的生活仿佛套入同样的公式:接送孩子、做饭洗衣,种麦子、收麦子,年复一年地走过大半辈子。

不过平日里,除了去地里干活,她偶尔也打打小牌。村子路口处,是村民们爱扎堆的地儿,大家常聚在那儿聊聊天。麦子阿姨有时候也想凑过去听听,可又拿不准主意——不参与,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合群;参与进去,又怕自己性子直,说错话惹大家不高兴。

后来,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乐子。她带上馒头、咸菜和水,骑着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在方圆20里的范围内到处转转。看看别的村子有啥新变化,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运气好的话,还能挖到一些野蒜苗,心里别提多美了。

同龄人的向往

命运的转折,始于一次偶然的直播连线。

那天夜里,麦子阿姨睡不着觉,她也没想到会连上关注已久的博主大冰,并向他倾诉了南下的愿望:5000元人民币积蓄、一辆电动三轮车、一顶帐篷,是她计划的全部“装备”。大冰建议她“以工换宿”,并推荐了云南西双版纳。这段对话被网友剪辑传播,登上热搜。

去年11月中旬,在多方帮助下,麦子阿姨在西双版纳澜沧江边的一家酒店里打工换住宿。她主要负责酒店公共区域,扫地、拖地、擦桌子、倒垃圾。休息时,她会换上特地买的长裙,梳妆打扮,别上发卡,去各个景点打卡。

刚来云南时,不断有新闻媒体前来采访。她放下手中的工作,“请假”参与一些邀请活动和拍摄。直到今年3月,麦子阿姨的热度逐渐冷却。她辞去西双版纳的工作,去大理度过了一段“躺平”的生活。

麦子阿姨出发去西双版纳时,只有三妹家是支持的。下定决心去的时候,麦子阿姨的家人都很担心。丈夫担心她的安全和经济问题,也怕她遇到“网络骗子”。就连她自己也在出发前犹豫,自己的腿能承受得住吗?但是她觉得“想做的事情就应该胆大一点”,“只要不躺下就是好身体,能走就出来走走”。

三妹已经记不清自己当时是如何鼓励麦子阿姨出走的了,三妹夫则上网搜了“大冰”的账号,认为这趟出行是可靠的,“大概就是说你出去吧,没事的。”麦子阿姨说。尽管三妹和三妹夫二十年如一日地劳作,至今也没有出门旅游过。

63岁的三妹夫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年轻时曾去过东三省、广东等地做生意,“到一个地方就是工作,没有机会去见识城市面貌,而且和旅游时的心情不一样。”

他在手机里看到麦子阿姨发回来的视频,万米高空下的云彩,以及风吹过洱海掀起的涟漪,“心里有种很想去的冲动。其实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这个向往,但是真正能付诸行动的少,因为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孙子,放不下这家里里外外的事。”

三妹夫舍不得牛场,每天喂草、挤奶,再拉到家门口售卖,还得掐着点儿接孙女上下学,养牛的活也“不是雇人就会的”。在三妹夫看来,他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有所牺牲,但麦子阿姨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需要勇气”。他计划再过几年,就把牛全卖了,然后“东西南北到处转转”。

有网友说,麦子阿姨是平行世界里被亏欠的、被辜负的、被无视着的,终生隐忍,却又血尚温热的,我们的姨姨、姑姑,甚至母亲。

麦子阿姨入职的酒店老板王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儿时对母亲许下的承诺,如今再难兑现。他表示,他答应麦子阿姨以工换宿不仅是帮她圆梦,更是在弥补自身遗憾。

编辑:赵柄楠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