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广西忻城蚕农拥抱新科技 桑海“智”变绘就“新丝路”

  • 来源:中新社

初夏时节,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600亩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内,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正在对连片的桑树进行喷灌作业,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韦建学正在基地里忙碌着。

4月24日,忻城县红渡镇600亩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图/中新社)

忻城是中国桑蚕产量第二大县,桑园面积约26万亩,75%的农户以种桑养蚕为生,境内桑园遍布。多年来,因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忻城县的桑蚕产业效益难以有明显突破。

202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韦建学,回到老家红渡镇创业。“2023年6月我与红渡镇12个村(社区)共同出资、联合成立了红渡红创兴公司,联合当地村集体,整合资金600万元(人民币,下同)打造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引入多项新技术种植桑树。”韦建学说。

“过去,蚕农种植桑树,行距和株距都是0.5米,桑树密密麻麻,并不利于桑叶的生长和防病;我们采取‘宽窄行’种植模式,行距是1.5米,株距是0.5米,加上我们选择优质桑种,配以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桑叶亩产可提高一千公斤左右。”韦建学说。

韦建学表示,公司以“种养分离”为核心,让有桑园的农户卖桑叶增收,有劳动力的农户进基地务工,有场地的村集体出租蚕房,形成“土地变资产、桑农变工人”的利益联合机制。

走进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准化蚕房,工人们正在分区管理不同龄期的蚕群。2024年9月,基地引入自动化设备,首批蚕茧产量达660公斤,收入3万余元。韦建学算了一笔账:“集中养殖后,蚕茧质量提升,单价稳定在60元/公斤,比散户高出15%。”

在韦建学的带动下,忻城县红渡镇红渡社区青年黄晓贵也加入到返乡种桑养蚕的行列。黄晓贵以前从未接触过种桑养蚕,经过两年学习,他现已成为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骨干。

除红渡镇外,忻城县还在广东方的帮助下,在安东、古蓬等乡镇建设了多个标准化桑园示范基地。忻城县桑蚕业更深远的变化来自产业链延伸。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广东茂名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组长吴小红表示,广东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组团式”帮扶忻城以来,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扶持桑蚕业,打造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规划占地1600亩,是粤桂协作推进“湾企入桂”重大建设项目。

据吴小红介绍,忻城茧丝绸产业园分三期项目建设,一期项目建设广东财政帮扶资金9608.6万元。园区内的纺织绸厂2021年7月试产至今,累计工业产值近1亿元。缫丝厂力争2025年年底试产。按照规划,产业园满产后预计年耗茧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真丝绸1.5亿米、丝绸服装7500万件套,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单体茧丝绸全产业链园区。

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正在向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在粤桂协作的助力下实现蝶变升级,形成完整的“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从“桑蚕大县”到“桑蚕强县”的“新丝路”。

编辑:赵柄楠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