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预言3·11日本地震的漫画家:2025年7月5日,南海海槽将有灾难……
- 1746178346730
- 来源:旅日侨网
近日,一则关于日本将在今年7月5日发生“毁灭性地震”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发了日本社会乃至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股恐慌的源头,源自一位曾“精准”预言了3·11日本地震的漫画家龙树谅的梦境。
究竟是怎样的漫画内容引发了巨大的恐慌?龙树谅,这位以其预知梦为创作灵感的漫画家,在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中,不仅精准“命中”了2011年3·11日本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还在2021年的再版中明确写道:“2025年7月5日清晨5时,南海海槽将爆发毁灭性地震,我或许也会死于这场灾难。”
正是因为多次言中,所以龙树谅再版《我所看见的未来》漫画中新的预知梦,令一些读者深信不疑。近期,其作品中关于“2025年7月5日将有大灾难”的描述再次被放大解读,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发了民众对于未来可能发生巨大灾难的恐慌情绪。
然而,民众产生这种恐慌情绪并非空穴来风。据日媒NHK今年1月16日报道,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1月1日重新估算了未来30年内发生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概率,将这一概率从目前为止的“70%至80%”更新到了“80%左右”。该报告还预测,一旦发生此类超级地震,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9.8万人,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这份官方报告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于潜在灾难的忧虑,也为“7月5日大地震”的传闻提供了合理想象的空间。
3·11日本地震
为什么会是2025年7月5日这一天呢?目前来看,时间直接来源于龙树谅的漫画作品。尽管漫画本身带有虚构性质,但在经历过3·11日本地震的冲击后,部分民众对这类“预言”的可信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官方发布了地震预警的情况下,两者叠加效应使得“7月5日”这个时间点被尤其关注和放大。
3·11日本地震
“预言”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共鸣,尤其是在面对未知和潜在的灾难时,人们更倾向于寻找一种“确定性”来缓解焦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一部漫画作品的描述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恐慌。
3·11日本地震
然而,科学的态度是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评估。日本政府发布的南海海槽地震风险评估报告,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监测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并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虽然80%左右的概率意味着未来发生大地震的风险很高,但这并不等同于“7月5日一定会发生地震”。地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过程,目前的科学水平尚无法精确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3·11日本地震
因此,漫画家的“预言”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感受或艺术表达,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撑。而政府的评估报告则是基于科学研究的风险提示,旨在提醒民众做好防灾准备,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面对甚嚣尘上的“7月大地震”传闻,日本地方政府官员也纷纷站出来发声,试图平息公众的恐慌情绪,并稳定旅游业。
德岛县知事后藤田正纯(中)
德岛县知事后藤田正纯在4月17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无论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灾害。重要的是,我们向外界表明,不仅能保护本国国民,还能在紧急时刻保护好游客。”他的发言强调了日本应对灾害的能力和保护所有在日人员安全的决心。
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
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则在4月23日的记者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了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言。他呼吁:“在相当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此事,进而对旅游业造成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两位知事的表态,相当于代表官方对“7月大地震”的传闻进行了否认,旨在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类“预言”?将其视为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或许更为理性。
尽管“7月大地震”的传闻缺乏科学依据,但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人们保持高度的防震意识仍然非常重要。在这里,小编给出一些建议,供在日华侨华人及赴日旅游的国人作参考。
地震防灾演练
小编建议大家,提前了解居住地或旅行目的地的避难场所位置及疏散路线,当地震发生时应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另外,大家还要学习基本的防震知识,譬如在地震发生来不及逃跑时该如何避难、如何寻找掩体等知识。我们应以科学的精神不信谣言、预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这才是对自身安全最负责任的态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