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 释开放承诺与全球化信号
- 1743219299267
- 来源:香港中通社
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图/中新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40余位国际工商界代表。这场高规格会见不仅是对外资长期合作的肯定,更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释放明确信号: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变,且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方发布的内容,习近平在会见中提出“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保障在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这些直指外资进入中国的关注点——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近年来,中国已通过《外商投资法》等完善法制环境,此次再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无疑是对外资的定心丸。对比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如福特、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带动经济起飞,如今中国以更成熟姿态延续这一策略,意在稳定全球投资信心。
中国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春生表示,这表明中国对外资的高度重视,“给外资吃下定心丸,让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信心。”他指出,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高举开放大旗,体现了大国担当与责任,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外资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增长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及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这些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外资选择中国的理由。2024年,中国GDP预计占全球约18%,消费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且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蕴含巨大购买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5G应用等领域已成全球标杆。
外资代表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称中国从“中国制造”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令人钦佩”,并视中国为“确定性的绿洲”。以日立为例,其在华智能制造业务近年快速扩张;联邦快递则受益于中国电商物流需求。这表明,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最佳应用场景。习近平提到的“产业配套能力强”,也指向中国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从原材料到成品,中国仍是不可替代的制造中枢。
刘春生分析,外资的积极反馈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愿意继续投资,把中国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并期待与中国企业建立更多合作,获得更好业绩。”他强调,中国经济的前景“给外资很大想像空间”。
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美国关税壁垒、地缘政治紧张等挑战,跨国企业谨慎布局。此次会见,习近平以开放承诺回应全球不确定性,以市场潜力吸引外资参与,以多边立场展现中国担当。外资企业的积极反馈,也预示中外合作将迎来新篇章。
编辑:朱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