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惊蛰“打小人”:传统习俗在香港现代都市的生命力

  • 来源:香港中通社

“邦!邦!啪!啪!”香港铜锣湾鹅颈桥下,这一天香火鼎盛,远远就能听到大力的、此起彼伏的拍打声音,这是正在进行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打小人”习俗。

3月5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古人认为惊蛰昆虫苏醒,可能带来病害;因此这一天会有驱虫避害、“打小人”驱赶霉运、吃“梨”远离疾病等习俗。

3月5日,香港湾仔鹅颈桥下聚集了不少街坊市民前去“打小人”。(图/香港中通社)

香港“打小人”已有数百年历史,具体起源难以考证,一般认为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驱邪仪式。这一习俗在广东地区尤为盛行,后传入香港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保留至今,并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

打小人仪式地点考究,一般在三叉路口、桥底、山边等地方进行。除了最大规模的鹅颈桥,油麻地榕树头、上环广福义祠等都有职业“打小人”。澳门新桥大兴街石敢当前、台湾南投龙华宫千手观音庙都有“打小人”活动。

具体而言,要用清香和蜡烛奉神,再将委托人姓名八字写在百解灵符上,在小人纸写“小人”或“是非精”等字眼,再将小人纸放在砖头上边念咒边拍打至破烂,最后还要祭白虎、撒芝麻、掷筊等步骤。

“打小人”也有一些禁忌,如不能指名道姓,会“反噬”;孕妇不能参与,打小人的对象也不能是孕妇等。

当日在鹅颈桥下可以看到,不少“打小人”摊位都由老婆婆负责,打的时候口中会念念有词。口诀也非常丰富,如“打你只小人手,打到你有钱唔识收”等。

有的摊位会摆出“香港特区政府发牌”的字样,证明是合法活动,标价50港元每人。但记者了解发现,这其实只是一般的商业登记,如其他个体摊贩一样,需申请牌照及交税,不过业务性质上可以明确写“打小人”。

2009年,打小人习俗登上美国《时代杂志》,成为“亚洲最佳事物”。记者观察到个别摊位有中英双语介绍,也有不少外国游客对这一传统习俗充满好奇,拿出摄影机拍摄。Vanessa表示,在时代广场周围看到这个感觉很神奇,不过认为仪式很有自己的道理,但她不敢尝试。

游客阳女士认为,中国除了现代基本没有什么心理健康医生,打小人的老婆婆们也算是旧时代“中国特色心理医生”。市民许先生就说,自己今年犯太岁,母亲耳提面命要自己一定要来,保个平安。

“打小人”被视为一种心理宣泄方式,帮助释放压力,祈求平安。“打小人”等传统在香港的保留,也展现了传统习俗在现代都市中的独特生命力。

编辑:萧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