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对日本问题的研究有多重要?专家给出三点建议
- 1723092703903
- 来源:东亚信息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志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广度和烈度上升,全球问题和挑战日益严峻。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为实现对华多边压制,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范围内挑起阵营对抗,鼓吹“微边”“小多边”同盟,筑起“小院高墙”,鼓动“脱钩断链”,制造紧张局势,威胁地区和平发展,损害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在此背景下,研究百年变局纵深演进下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积极运筹,促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形成正向、有利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3年,两国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2024年,正逢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抚今追昔,中国与日本在漫长的交往中历经坎坷,既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友情佳话,也有“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家恨国仇。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日两国业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惠关系格局,利益高度融合。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双方重申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共识,重新确认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定位,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政治引领。
日本是中国重要邻国,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做好日本问题研究任重道远。
一、增强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为做好国际问题研究指明了方向。经世致用、服务现实,是中国学术最悠久、最深远的传统。国际问题研究(包括日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守新时代国际问题研究使命担当,要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国家发展大局作为研究的重点,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研究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
当前,中日关系处于关键历史节点,有许多重大问题亟需进行有深度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中国的日本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和政治敏锐性,聚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中日关系现实斗争需要、现实决策需要、现实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既要针对美日等国抱持冷战思维、搞小集团政治,在涉台涉海等问题上对中国抹黑攻击予以坚决有力回击,在琉球学建设、日本核污染水排放等问题上持续发力,也要发挥学术外交作用,深化对日学术交流、交融、交锋,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献计出力。
二、坚持正确导向,构建中国的日本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5]由于历史原因,在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包括日本研究)都处于对西方理论依赖或者借鉴的状态,自主话语体系构建不足,妨碍了中国学术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
近年,在日本问题研究上,中国学界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综合战略活跃度”“民族保守主义”“平成学”等标识性概念,但距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还有差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建构中国的日本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正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要立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勇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传统范式,告别对欧美知识体系、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的单一依赖,深度发掘符合中国价值和战略需求的研究主题、概念、理论,不断推进日本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勇于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书写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学术经典,打造彰显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
三、树立系统思维,以全球视野深化日本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日益成为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局势和区域格局的影响,国别问题往往与大国竞争、经贸博弈、安全困境、技术创新等复合式难题相互关联,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都要具备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就日本研究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美形成非常特殊的关系,美国对日本的影响不局限于外交领域,还包括内政的方方面面。这导致日本从政治到外交乃至经济,长期受到美国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左右。因此,研究日本问题,不能不考虑美国的深度影响。
另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处在特定区域,同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国际问题研究必须重视“区域”与“国别”的辩证关系。日本研究也不例外,不能单纯就日本论日本,而是要跳出单一国家的局限,把日本放在东北亚、全亚洲乃至全球视域当中,着眼其面临的世界性、历史性、战略性、文明性的挑战,深度挖掘日本国内各种变化及其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探讨其中蕴含的规律性,赋予日本研究更宽广、更丰富、更深刻的时代内涵。通过中国学界不懈努力,为促进中国的日本研究学科建设,为加强中日交流,为促进中日健康关系发展,不断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办法。
来源:《东北亚学刊》2024年第4期原文题目:《赵志敏:以问题意识、正确导向、系统思维加强日本问题研究》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志敏(1965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中共党员,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政策和国际问题研究,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国际研究局局长)说明:本文为作者根据在中华日本学会2024年年会暨“百年变局纵深演进下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修改而成。中华日本学会2024年年会暨“百年变局纵深演进下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2024年4月20日在江西南昌召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