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排海决策一周年,中日专家对话,日本民众发声 | 新报聚焦

  • 来源:东方新话

2024年4月,距离日本政府下达将福岛第一核电站设施内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的决策,已过去正好一年。

日本外务省3月30日发布消息称,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原子能规划厅、东电等机构负责人与中国多个研究机构专家在大连举行专家对话,就福岛核电站排放核处理水的技术性问题交换意见。《东方新报》采访了6名活跃于各行各业的日本人,请他们告诉读者,关于排海大事,日本到底怎么看,是否有不同的声音?

3月30日的意见交换,是日中两国首次就福岛核电站核处理水排放问题进行技术对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月1日的记者会上称,此次对话与中日两国既往多轮外交部亚洲司长机制性磋商相关联。

核处理水排海是日中关系一个关键问题,日中两国领导人在去年11月的会谈中,同意本着建设性态度,通过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会谈后说,将在专家层面科学地展开讨论,此次对话也是依照两国领导人共识开展的对话中的一环。

日本选择以排海方式解决核处理水排放问题后,采取多种办法争取外交支持。排海方案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后,日本还在G7能源部长会议期间,向德国等G7国家部长就这一方案进行解释。但排海方案并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特别是中国、韩国、俄罗斯等日本邻国和南太平洋国家都对核处理水排海的安全性抱有质疑。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并未与这些国家进行有效沟通,结果,不仅没能打消这些国家的担忧,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形象,日中关系也因此受损。

▮当地时间3月11日,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霞关的日本经济产业省附近,日本民众举行集会抗议核污染水排海。2024年年3月11日是日本“3·11”特大地震灾害13周年纪念日。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当前日本仍有约3万人过着疏散在外、不能回家的避难生活。中新社记者朱晨曦摄

核处理水问题原本是技术问题,却演变成外交问题,还影响了日中关系,问题出在日本不沟通、不解释的态度上。从安倍内阁时期推动外交转型起,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就和这种态度有关。日本在战后长期奉行和平主义外交和非军事化原则,这样的政策也成为东亚地区稳定的一大支柱。安倍内阁实行“俯瞰地球仪外交”,积极配合美国在亚太加强军事部署,将对外合作重心从亚洲周边各国转向欧洲等地,这样的政策转向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忧。对此,日本并未进行充分解释,也没能和中、韩等国有效沟通,只是强调外交政策调整不会动摇和平主义根基。这样的解释无法让中、韩等国信服,导致日本周边外交失利,这也是“俯瞰地球仪外交”沦为“面包圈”的主要原因。岸田内阁将主要精力放在推动经济复苏上,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而修复与中国等重要伙伴的经贸合作是当前日本外交的主要任务。可在核处理水问题上,日本又犯了不沟通、不解释的老毛病,只是强调这一方案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可,这样的解释无法获得中国认同,公众对日本的好感度也因这样的做法大幅下降。核处理水问题已经影响到日中之间的经济合作,在海产品出口、旅游等方面,日本也蒙受了损失。

▮2023年7月12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一旦日方启动排放核污染水,香港将立即停止从日本福岛县、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宫城县、新泻县、长野县、琦玉县、东京都、千叶县等10个都县进口食品。图为香港市民在超市购买日本寿司等水产品。中新社记者李志华摄

解决问题、修复互信必须从对话沟通开始。核处理水问题相关对话进入技术性对话阶段,日本可从中了解中国对排海相关问题的看法,并听取中国专家的意见,有助于推动核处理水问题的全面解决。影响日中关系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对话推动核处理水问题解决也为解决存量问题、改善日中关系探了路。有针对性的技术性对话能帮助日中两国实现有效沟通,而要促成这样的对话,政治意愿是关键所在。改变不沟通、不解释的做法,日本才能修复互信,推动日本与周边各国关系重回和平、合作的正轨。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