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豚门”永存!日中都爱的卡皮巴拉是如何成为松弛感大师的?

  • 来源:北京《新京报》

“卡皮巴拉”,水豚的西文capybara音译,是一种身型巨大的食草动物。它以慵懒的性格著称,经常在需要移动时站在其他动物背上,享受顺风车。它随遇而安,乐于让各种物品在其身上堆砌。面对其他动物的骚扰或戏弄,卡皮巴拉总是摆出一副无精打采、任人摆布的态度。它们仿佛动物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人生就是躺在自己的“大陶罐”里晒太阳——活着只图顺其自然,死了那就一切释然。

水豚。(图/北京《新京报》)

被誉为“松弛感大师”的卡皮巴拉,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仅赢得了中国和日本两国民众的喜爱,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轻人更是经常用卡比巴拉的表情包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寻求心灵慰藉。然而,它的流行并非仅仅源于其可爱的外表和慵懒的气质;它的风靡深刻地映射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潜在心理。

“卡皮巴拉”演我精神状态

卡皮巴拉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走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广泛流传的水豚表情包和热门的水豚主题视频。那么,这两种现象如何与当代人的情感世界相连呢?水豚等可爱小动物的表情包本就具备抚慰心灵的功能。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尴尬或焦虑时,卡皮巴拉那永恒不变的平静面容自带幽默感,巧妙地缓解消极情绪。不止于此,分享卡皮巴拉的过程还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塑造。通过一种“模仿”模式,卡皮巴拉在个体间得以广泛传播,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和跨个体的传播特性,使卡皮巴拉的幽默感能够发挥更深层的作用。

我们常说“卡皮巴拉演我精神状态”,在这一“演我”的过程中,它所承载的主要是情感元素,选择与自己当前情绪或心态相符的表情包会帮助我们释放情绪。在沮丧时,谁能拒绝和朋友们分享一个“生无可恋”的卡皮巴拉呢?在其“萌丧”的眼眸中,我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了。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自己当下的现状或理想自我表情包,尤其是当它们与自身经历、观点或幽默感相吻合时,这种选择会塑造认同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卡皮巴拉成为了人们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

卡皮巴拉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它解构了日常的严肃性。这正是俄罗斯音乐家阿列克谢-普鲁日尼科夫创作的“水豚之歌”走红全球的原因。这首歌成为了无数搞笑视频的背景音乐,它以鬼畜的形式进行了对卡皮巴拉的幽默再创作。学者云天遥认为,鬼畜的目的在于改变甚至瓦解某个符号的常规意义,挑战其原有的结构。虽然“水豚之歌”并非典型的解构作品,它却巧妙运用了鬼畜解构的符号策略:通过重复、脱离与重组,通过元素的重复、脱离原文和重组,使卡皮巴拉的音节和图像在作品中无节制地,扁平地反复出现,打破了常规的表达方式。随着这首曲子的魔性节奏,观众看着卡皮巴拉平静地叠鳄鱼、鹈鹕、乌龟甚至自己,不禁随之摆动身体,跟随着哼唱。这些奇特而幽默的场景让我们跳出了生活的紧张和严肃,带来了一丝轻松和欢笑。

萌化的“松弛”

卡皮巴拉所展现出的“看破一切,无动于衷”与松弛感、“佛系”文化的流行也十分相似。在倡导“优绩主义”的资本制度单一而苛刻的成功标准之下,许多人深陷无助感和心灵内耗之中,因此,面对这样严酷的成功标准,他们开始通过减少自己的欲望和目标,试图回归一种舒适和愉快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那些被迫卷入比较与竞争漩涡中,却无法获得成就感和现实利益的人群,深受挫败感和内疚感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松弛感文化成为了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通过淡化情绪反应和自嘲的手段来化解挫败和内疚,带来心灵的平和。

在这种背景下,将“松弛”、拒绝内耗仅视为淡然的生活态度过于简单化,它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颓丧”状态,反映了人们渴望“放过自己”。正如自嘲为“废柴”或“屌丝”,无欲求文化中的自我贬低实际上是一种含蓄的自嘲,一种试图退出残酷竞争的道德自裁。承认自己无法达成当下社会中的伦理要求,通过委婉的“认输”姿态实现自我接纳。但是,“退出竞争”的姿态本身就是对“优绩文化”的质疑,以及对物质追求的厌倦。此时,不悲不喜的态度不仅是对现状的悬搁与回避,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迷茫。

卡皮巴拉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欲求文化的一种“萌化”版本,它通过可爱的外表为颓丧带来了一丝色彩。它不仅以更温柔的方式进行自我调侃,以释放压抑情绪,还试图通过“可爱”为“颓丧”赋予积极价值。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现有竞争规则后,对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重新探索。然而,卡皮巴拉的这种治愈系可爱,也可能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逃避机制,这样的逃避有可能导致放弃对自身内在思考和真诚表达的追求。

编辑:赵柄楠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