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介绍中国 这份杂志的70年见证了中日关系邦交正常化
- 1702651418916
- 来源:日本头条
(日本头条讯 记者施忆)“70年来,守望中日关系发展的《人民中国》无论从对日传播的意义上,还是从人民外交、公共外交的意义上,其本身都是值得研究与发展、发掘的富矿。”12月14日,旅日名家讲坛在日本东京多元文化会馆举行。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特别顾问王众一,在东京为听众带来题为《〈人民中国〉版面上的中日关系“历史年轮”》的特别讲座。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1953年创刊的日文版《人民中国》见证了两国邦交从民到官再到实现正常化的全过程。日文月刊《人民中国》以其七十年连续不断的版面反映了战后中日关系史的各个节点,这些点和线串联起来可以管窥官方、民间、经贸、地方、文体、青少年等多维度展开的各种交流交往的“历史年轮”,对于从“文本考古”的角度研究人民外交、公共外交、媒体外交提供了独特的原始资料。
王众一在讲座现场。
日文版《人民中国》是在英文版《人民中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50年1月,为了让世界了解新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前夕,英文版半月刊《人民中国》创刊了。而日文版的创刊时机,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聚焦东方,重点耕耘日本的战略思路。在日本友好团体、友好书店的协助下,《人民中国》在日本公开发行,读者对象遍及日本各阶层,为打开中日民间交流渠道,在日本公众中传播中国声音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民到官到邦交正常化、从恢复“正常”到合作发展不断深化、再到发展消长过程中新老矛盾扩散与新课题,王众一用三个篇章回顾了《人民中国》刊登呈现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70年间,中日关系有暖春,也有寒冬。“梳理这些定格于各个时期的版面,可以仰望到历史天空中的璀璨群星,也可以俯察到历史年轮上的恩怨情仇,在迎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的今天,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这些新发现对于我们温故历史、创新对日工作思路和方法,我想还是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参考意义。”王众一说。
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新媒体时代,弥补碎片化、娱乐化、同质化传播的短板,真正系统深入地讲明白中华文化的道理并使之深入人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传统纸质版书刊的独特作用值得重新审视。“杂志是白纸黑字,有分量的。我们一定要在新媒体的时代里,在众多自媒体竞争的情况下,保持《人民中国》的风格和‘骨密度’。”
在互动环节中,日本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王敏深情回顾了与《人民中国》的缘分,“《人民中国》是一部近代中日交流史最好的见证,最好的教科书。这份杂志就像是一棵大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有了这棵大树的存在,它会永远把历史记述下去,告诉我们什么是方向。”
主讲者王众一是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日友协理事、孙平化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次活动由日本头条主办,日本周恩来和平研究所作为后援单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