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步没爬,景一处没落” 浙江实现“无痛爬山”?
- 1697186766638
- 来源:日本头条
近日,“浙江多个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的相关话题,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热议,一度火上热搜。很多网民不约而同地点名淳安的天屿山,并发出登山视频。视频中,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架设在山石之间,扶梯两侧喷洒水雾,游客沿着扶梯,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被送上山。“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有网民点赞景区的设计暖心,也有人问:这样的爬山,还有爬山的乐趣吗?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没落?
“山顶风景美,爬山累断腿。”名川大山景色虽美,但游玩起来往往需要良好的体力和毅力支撑。
杭州潮新闻报道,浙江的天屿山、神仙居、白云山等景区,均安装了上下山的“天梯”。
天屿山位于千岛湖景区,全程共有三段电梯直达山顶。
图为天屿山的电梯。(图/杭州潮新闻)
神仙居景区位于仙居国家公园内,海拔1271米。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上山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可以先坐索道再乘电梯,电梯100多米,几分钟上去;完全自主爬山也可以上去,但一般是常年锻炼、要训练耐力人群的选择。
图为神仙居的南天梯。(图/武汉长江云新闻)
白云山云中绿道是台州首个钢结构高空绿道。游客可以从云西公园乘电梯上行,或者走步行台阶上行到山腰绿道,一路往西,观看沿途风景,道路尽头沿着石阶步行下山,或者原路返还。
图为白云山云中绿道。(图/杭州潮新闻)
除了这样的自动扶梯,游客在宁波市象山县灵岩山风景区还能乘坐观光电梯一键直达山顶。这组观光电梯共2台,均采用全钢结构形式、依靠山体垂直建造,每台整体高度158米,运行高度136米,运行速度2.5米/秒,乘客只需55秒,便可从山谷到达山顶俯瞰海景,这是目前浙江省内最高的悬崖观光电梯。
为什么会设这样的设施?
以天屿山为例。据武汉长江云消息,天屿山的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千米,对老弱病残的游客不太友善。
“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说。
“最初的想法是在山上建索道,不过索道运输能力有限,还存在安全风险,而电梯的承载量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可以满足景区运营需求,所以才有了建造电梯的想法。”2022年9月,城市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这条“无痛感”的爬山路。
电梯建成后,游客登上山顶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无痛爬山路”在台州仙居也同样可见。网民口中的自动扶梯叫“南天梯”。它的出现比淳安天屿山的自动扶梯早两年。
“南天梯”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于2017年底开始筹划的,2020年中国国庆节前投运,电梯双向共4组,单向运力可达3600人/小时。
“神仙居景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有900多米,对于大多游客来讲,要在短时间里靠腿脚走完整个景区,体能上是吃不消的。”为了提升游客的观望游览体验,神仙居对景区的打造过程中,就考虑到了相应的便民措施,除了从山脚到山上的北海南天索道外,又于2020年增加了“南天梯”。
“电梯全长104米,提升高度52米,梯阶宽度0.6米。游客从底下坐到顶上,全程只需要4分钟左右。”
顾经理表示,当初设置这个“南天梯”的初衷是让老人、小孩都能实现轻松登山:“就算年轻人也可能觉得爬山会很累,景区想让大家的旅途更加便捷,才建了这样一坐在山上的观光电梯。让游客们体验到爬山可以不费力,就和逛商场一样。同时也不妨碍他们观赏绝美的风景,享受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爬山还是乘梯?
关于“无痛爬山”,有部分网民点赞,称此举不仅方便了老人、孕妇和残障人士,对体力不支的年轻人也非常友好。
图为网民评论。(图/微博截图)
“腿脚不方便人的福利。”
“对孕妇好友好啊,大肚子也不想闷在家!”
“好好好!观景爬山两不误!”
“装个电梯,造福于人类游览大好河山景色,点赞!”
“挺好,懒人推动进步,休闲游搞那么累干嘛呀!爱爬山的自然有人行步道的。”
也有网民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不叫爬山,叫逛山。虽然省力,但是缺少了爬山的乐趣。
图为网民评论。(图/微博截图)
“没有灵魂的山路!”
“我反对……这都失去了爬山的意义了。”
“就是就是,爬山一步一个阶梯,而且沿途都有不同的风景。”
“这不叫爬山和登山,这叫上山。”
“这是去爬楼的吧!”
“乘电梯上山也叫登山?!”
登山的乐趣被牺牲了吗?
不得不说,乐趣这东西,向来见仁见智。就好像有人喜欢“快准狠”的“特种兵旅行”,也有人钟情于“慢慢溜达、慢慢抵达”的“Citywalk”,有趣的旅行并非千篇一律。
广州《南方日报》报道,“无痛爬山”的需求一直存在。如天屿山的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千米,在山上修电梯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弱病残游客。考虑到身体不适、体力不支等其他情况,不难理解,它能在社交媒体迅速圈粉,也是戳中了那些自嘲“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的需求。
更何况,从报道可见,“坐电梯上山”并不是一步到位。即便是部分路段可以乘坐电梯,也不代表途中不需要徒步登山,更不意味提倡用“科技和狠活”取代体育锻炼。无非就是多了一个选择,提高了旅游服务的包容性,让人人都能实现“登顶自由”。“殊途同归”的背后是“因人制宜”,在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思路值得赞许。
比起反复撕扯“无痛爬山”有没有灵魂,更值得讨论的是背后的建设和运营难度。一些人担心,修建这类机械设施会破坏山体,影响景观协调性和自然生态,这样的声音的确值得重视。生态环境有其脆弱性,“破坏容易修复难”的教训,实在是不胜枚举。什么样的山适合装这种电梯?后续要如何长期维护?这都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广泛听取专业意见。
事实上,一些景区也在积极探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湖北恩施大峡谷内也设有自动扶梯,电梯上部结构选用原木建成,顶部采取土家风格的青瓦盖顶,远远看去,就像坐落峡谷之间的土家楼带,非但不违和,还有几分独特的美感。
对自然多一分敬畏,服务上多一些巧思,坐电梯登山也很香,风景这边也好。
编辑:园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