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玲:用文化和影视连接中日友好的“心”与“情”
- 1692150165931
- 来源:日本头条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对于张丽玲来说,以文化和影视作为桥梁连接中日友好的“心”与“情”,使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不断加深两国友好交流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
2023年7月1日,张丽玲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落地日本[CCTV大富]频道开播25周年纪念日留影。(图/受访者供图)
7月,张丽玲专程从日本东京到中国浙江取景,为了筹备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第二人生》(暂名),甚至不惜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这已经不是张丽玲第一次这样不惜一切投入了。1989年,21岁的张丽玲带着简单的行李和8000日元,孤身一人前往日本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岁月流变,尽管过去了30多年,她还是那个“热情、坚持、敢想敢干”的人。
“1996年3月,我开始拍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初期没有资金和机构支持,是我到富士电视台找到日本纪录片界的泰斗和制片人横山隆晴,对他说‘请借我一台摄像机’。之后我一边工作一边拍摄这部纪录片,不断记录了300多位90年代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为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全世界的观众与我一样,被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所感动。”
“80年代,日本的餐馆、工厂遍布中国留学生的身影,这也是过去中国留学生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一次在校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说中国学生上课时总是睡觉,懒散、不好学。并不是不好学,大部分留学生都要勤工俭学,下课后还要继续打工,繁重的课业压力、生活压力都在肩上。我处在这个时代,不记录这段历史,是很难直观的表现当时的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我想只有了解才能加深中日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张丽玲回忆。
张丽玲说:“当时为了拍摄,除了自己和家人全部积蓄,我东拼西凑借了大约40万美元,甚至做好了用余生还债的准备。那时只有周一到周五下班后外加双休日才能正常拍摄。拍摄期间,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白天很困只能去坚持,累到病倒。一路走来,凭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无偿的工作、支持,4年间拍出了1000盘素材带。”
图为张丽玲本人。(图/受访者供图)
张丽玲的这股劲,感动了她许多中日朋友,成为她并肩前行的支持者,从他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张丽玲人格的底色。横山隆晴曾表示:“我们平常看到的普通纪录片策划,通常要与被采访人进行十次、二十次以上的接触,才谈得上与被采访人建立感情沟通。而张丽玲第一次与被拍摄者见面就可以潜入被拍摄人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内心的对话,我的确为之震惊。张丽玲这个年轻人,是中国在现在这个时代之中,馈赠给我们所生活着的日本这个国家的厚礼,她是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人民的一个宝物。”
稻盛和夫曾这样评价张丽玲:“你很像我的母亲。”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书中描述,母亲纪美是一个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人:善于言谈却不世故,性格乐观却不张扬,待人诚恳又不计较……永远保持着年轻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姿态。
张丽玲与稻盛和夫合影。(图/受访者供图)
“在日本生活的30余年中,在中日发展变化的时代浪潮中,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中日民众之间的文化碰撞,从不理解走向相互帮助信任。一路的信任和感动,鼓励着我再一次出发。”张丽玲说,“目前正在拍摄制作的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80年代出国热潮中到日本追梦打拼的中国年轻人,我想将他们自强不息、克服困难、不懈进取的奋斗历程和命运浮沉展现出来。”(完)
文/格格
编辑:凉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