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日语热”未减退 北京这间“黄金屋”里全是日文书

  • 来源:日本头条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数量一直呈增加趋势。你知道吗?中日之间的语言纽带可能就藏在一间小书屋里……

50年,日语在中国经历起伏

综合北京环球网、《经济观察报》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日语学习在华处于低谷。1972年以两国邦交正常化为契机,中国掀起学习日语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成立以培养日语教师等对日交流人才为目的的研修中心。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统计,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中,隶属于教育机构和民间语言学校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人数为100.5万,比2003年增长约2.5倍,如果算上自学者,总人数就更多了。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日本动漫文化等的影响,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变得越发多样化。

图为中国学生正在进行日语动漫影视配音。(图/中新网)

与此同时,由于日语在高考中比英语更易得分,中国学生选择日语的情况也在增加。不过,由于日本经济低迷,且受疫情影响导致就业难,也有一些中国高校取消或整合日语专业。

2015年,中国外交部取消专门负责对日关系的“日本处”,并将负责韩国、朝鲜及蒙古国的部门与负责日本方面的部门合并。这给人留下“日本学院派”地位下降的印象。目前,与日本相关的业务由“东北亚处”负责。

20余年,这间“黄金屋”见证了日语“学习热”

但其实中国的日语“学习热”从未减退,一家已在北京经营了20年的日文书图书室或是最好的证明。

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长富宫办公楼,进门左手边就有一间隶属于北京日本俱乐部的图书室,空间不大,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陈设着日文书籍。北京日本俱乐部前身是北京日本人会,这是在北京的日本人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挂靠在中国日本商会下的非盈利性组织。这些“日本人会”的成员在过去互联网还不够发达时来到中国,随着他们一起漂洋过海而来的,还有许多原装的日文书,会员们聚在一起阅读和分享,读完了就会把书留下,渐渐有了一个小图书室的样子,后来还定做了书架用以陈列这些书。作为这件图书室的工作人员,任正平与这座图书室的结缘,始于20年前。2002年,任正平经人介绍来到北京日本人会图书室,起初他从义工做起,每日负责借书、还书、整理书架、帮助客人找书、预定通知、收集捐书等等,2008年成为正式员工后,他作为管理员在此一直工作到去年退休,目前以临时工的身份仍旧在这里帮忙。

他提到,在中国,因为无法轻易获得日本书,大家都到这来借。通过借阅这些日文原版书而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

语言架起友谊桥,文化交流心相通。中日之间语言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了这件图书室,这件图书室见证了中国的日语“学习热”。

在任正平看来,这件图书室可以作为中日交流的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有更多的纪念意义。当很多日本人第一次到中国之前,他们在日本的时候也想着要尽可能熟悉中国,所以就买了很多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而在到中国以后,读完了就留下了,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图书室有很多日本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

这些旧书现在成为中日交流的一扇窗口。书的种类(繁多),适合从小孩到老人的书都有,谁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能看的、愿意看的书。从小说单行本到文库本(方便人阅读的小本口袋本),从绘本到与中国历史相关小说都能在这里找到。

任正平提到,《三国志》和《哆啦A梦》是最早来到图书室的一批书籍,现在借的人还特别多,还有《网球王子》《灌篮高手》之类,以及日本一些很重要的当代作家,比如村上春树的书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籍很多都是在华日本人捐赠的,正是由于他们的捐赠,中国得以了解日本,日本也得以将社会文化带入中国,中日之间的“你来我往”始终充满着书香气,在不断精进的语言学习中,中日两国得以相互了解,将民间交流的纽带连接的更加强韧。

编辑:园子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