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百年留日学生纪录片:一大代表李达的选择

  • 来源:日本头条

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中,有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就是上海小组的代表之一,后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李达。

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中,有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就是上海小组的代表之一,后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李达。

李达 1890年出生在湖南自小天资聪颖,成绩优异。

1909年秋,李达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北大前身)读书,19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湖南公费留日生,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努力学习日语、英语、德语等,并且参与与临校拓殖大学共同举办的各种学生交流活动。

图片

当时在日本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知识的河上肇,就在拓殖大学任教,他担任的经济学课程深受学生们欢迎,李达便开始对河上肇予以关注。

图片

此时,河上肇已经初露头角,出版了包括授课讲义内容在内的一系列著作。

图片

李达从什么时候开始起,通过什么形式走进河上肇的世界?这些一百年前的书,就是证据,这些书,也是李达100年前熟读过的书籍,也是李达最初接触新知识新思想的文化摇篮。

图片

·『経済学上之根本観念』昌平堂川岡書店千駄木叢書1905

·『日本尊農論』横井時敬閲読売新聞日就社虚遊軒文庫1905

·『社会主義評論』読売新聞社1906

·『人生の帰趣』今古堂1906

·『日本農政学』同文館1906

·『無我愛の真理』昌平堂川岡書店無我愛叢書1906

·『経済学原論』有斐閣1907

·『人類原始ノ生活』京都法学会法律学経済学研究叢書1909

·『時勢之変』読売新聞社1911

·『経済学研究』博文館1912

·『金ト信用ト物価輓近物価騰貴之一研究』京都法学会法律学経済学研究叢書1913

·『経済原論』有斐閣1913

图片

这是李达当年留学日本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遗址,李达当年就在这条路上来往于母校和拓殖大学之间。在校时,李达因用功过度患上肺病,于次年回国养病。

图片

1917年,李达再次赴日,立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此时,河上肇的《贫困故事》已广为人知,更加燃起了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求激情。1918年,段祺瑞与日本建立秘密军事同盟,再次重创李达。他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科技救国”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前途迷茫,内心苦闷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李达在接触了河上肇的著作后,毅然放弃理科开始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都是李达在日留学时撰写,并寄回国内发表的,这使他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位先驱。

图片

李达弃理从文的转变,与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李达留日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大正时代(1912~1926),这是日本最西化的时代,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昙花一现的和平、繁荣、自由的事情。出版业蓬勃发展,民主和社会运动勃发;东京成为了民主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集中地。

图片

李达,就是在这样的东京土壤、社会氛围下,接触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上肇,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李达来说,当时的日本就像一个了解西洋文明的窗口,一个汲取新知识,体验异国风情的新环境。

图片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达也一直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立我党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留下了《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社会进化史》《货币学概论》《法理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众多著作,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名典。

图片

1920年夏,三十岁的李达回到国内,甫抵上海,就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上海,李达认识了两个对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人: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王会悟。

图片

李达初见陈独秀,二人相谈甚欢,十分投机,在组织共产党和社会革命等问题上的意见完全一致。陈独秀力邀李达搬来同住,一起参与党的筹建工作,李达欣然同意。

时间轴很快转到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上海召开。李达和李汉俊负责通知各地代表来京沪参加会议,而食宿、开会地点等后勤事务则由李达的妻子,王会悟负责。

图片

就这样,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等代表完成了“一大”最后议程,到下午6点多钟,会议结束,这一刻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自明治维新以来,各种主义及其理论都被列为值得日本了解和参考的知识对象。马克思主义也作为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一部分,在学府教授,在社会传播。

1904年11月13日,《平民新聞》第53号首发幸徳秋水与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紧接着,河上肇的相关檄文投向世间,

《贫乏故事》以其前所未有的指向,吸引了日本各界求知好奇的眼球。更激发起留日学生的求索豪情。

图片

李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弃工从文,埋头钻研,为借鉴马克思主义而改造中国连续不断的提供坚实可信的理论依据。

虽然血气方刚的李达曾经一度脱党,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却从未动摇。

他提供自家住房作为二大会址,出版了40万字的《社会学大纲》、20卷的《李达全集》等巨作,被毛泽东誉为“理论界的鲁讯”。

在毛泽东的亲自召唤之下,李达在1949年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