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在日本被“撞人族”撞击,如果追上去打他,会被判为互殴吗?

  • 来源:旅日侨网

你们是否知道,在日本有一类人,他们被称为“撞人族”。

可能在国内的朋友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但对于在日本留学、工作的华人并不陌生,大多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甚至亲身经历过。

“撞人族”双臂作茶壶状,在日本的大街上肘击女性

“撞人族”在车站故意大力撞击迎面走来的女性

东京新宿街上一名女性突然大力推搡另一名女性

所谓“撞人族”,就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故意与路人发生身体碰撞的人。在日语中,这类人有多种称呼:ぶつかりおじさん(撞人大叔)、ぶつかり男(撞人男)、体当たり女(撞人女)。而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受害者的自述比比皆是……

而小编本人也曾在东京亲身“中招”过,如今回想起来仍然恨得我牙痒痒。

那天小编和朋友相约去吃冒菜,在山手线高田马场站下车,就在电车停稳,小编迈出车门的几秒钟时间后,身体猛地就被一个坚硬的物体撞了几个踉跄!可不是后退个两三步,而是几个踉跄!

我试图稳住重心,好在没有摔倒,可当回头想寻找凶手时,对方早已在人潮中没了踪影,徒留小编在人群中懵圈。

身形瘦弱,加上当时毫无防备,小编被撞得那叫一个狼狈。当时怒火都在头顶冒烟了,可干生气又有什么用呢?

而同样的情况,小编身边的朋友们也曾遭遇过。和大多社交平台上的“受害者同盟”们所经历的共同点是:他们多在车站、人行道等拥挤地带出没;手肘、肩膀,甚至整个身体,都是他们的“武器”;撞击的力度有轻有重,有的只是碰碰肩,有的却力道很大就差把人撞飞;撞人对象会挑选看起来弱小的人,比如瘦小的女性,甚至还有孕妇和孩子。

2025年4月,在日本福冈市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大学教授撞人事件。当时警方接到市民报案,说在西区有一名撞人男出没,于是安排便衣人员进行蹲守。果然看到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故意撞了一位正在骑自行车的高中生。没想到,这名撞人族竟是西南学院大学的副教授!面对指控,该教授一开始还矢口否认,甚至狡辩说是“是这名高中生撞了我”。终于在5月28日就在他第三次作案时,警方以袭击罪名将他逮捕归案。

日本媒体节目也在今年5月末时,就撞人族现象做过一期专题报道。根据FNN Prime Online2024年11月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日本全国接受采访的样本数据21758人中,14%的人表示被撞过,6%的人目击过撞人族撞人,既被撞过也看到撞人族行凶的人数占5%。其中受害者性别女性占15%,男性则占13%。

根据地区来看,东京以545人排名第一,其次是大阪府,神奈川县排名第三,人口较多的地区排名靠前,北海道和冲绳都有受害者。

由此可见撞人族早已在日本全国“开花”,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放眼全世界,这样的撞人族人群,日本可谓是独一份。

为何撞人族现象这么严重?筑波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原田隆之认为,撞人族并非单纯的恶作剧,而是城市压力、孤独感、心理偏差综合作用下的“新型城市攻击行为”。

他提出了几个典型心理机制。一、替代性攻击:生活、工作压力无法释放,就把无辜路人当成“出气筒”。二、挫折–攻击假说:电车晚点、城市拥堵等挫折,会累积成攻击行为的导火索。三、模仿效应: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曝光让一些人产生模仿心理,甚至把撞人当成一种“存在感的证明”。四、敌意归因偏差:把无害的举动解读为敌意,一点小碰撞就可能引发攻击。比如在人群拥挤的环境里,一点点身体接触或挡路,就可能被视为挑衅,从而引发攻击。

日本社会本就强调隐忍和克制,再加上行为本身是否故意的模糊性,让这群阴暗的“老鼠人”屡屡作案而真正被追责的例子少之又少。

面对这样的行为,日本网友怎么看呢?

我觉得那大概是些可怜的人吧,自己没办法消化压力,也没有发泄的途径,所以才会去欺负看起来比自己弱的人,从中获得快感。也可能有的人像痴汉一样,享受这种行为带来的刺激。不管怎样,我觉得这就是暴行罪,如果大家在现场看到,能互相协助把人抓住,交给警察处理就好了。

过去的日本常说“衣袖相触也是前世的缘分”,可如今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得多。特别是在大城市,匿名化导致人和人之间只是个体的集合,各种令人讨厌的行为更容易滋生。车站、街头偶尔能看到陌生人之间的冲突,但“撞人大叔”是突然冒出来的,防不胜防。为了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应该扩大监控摄像头的安装范围。

当然,确实有些人是故意撞人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不会顺着人流走的人,也会增加“意外碰撞”的可能性。真的纯属意外的人也有,结果就让那些“撞人大叔”有了借口或掩护,这也是他们增多的一个原因吧。就像开车一样,突然停下、慢慢走、或者突然变道,当然容易撞到人。希望行人也能注意周围再行动。

对前两个观点小编深以为然,可第三条评论小编却不能苟同。一来因为故意撞人与不小心碰撞,受害者其实能分辨得出来。二来,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比如对方在看手机而故意撞他,谁让他走路不看,因此为自己实施撞人行为找一个道貌岸然理由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虽说在日本的法律中,“撞人行为”可能触及刑法中的暴行罪(208条)或伤害罪(204条),也有加害者被逮捕、起诉的先例。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受害者往往很难第一时间抓住对方,且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同时也可能面临双方在冲突时将矛盾升级成互殴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此也有不少国内网友疑惑,遇到撞人族是否应该反击:

国内网友分享自己遇到撞人族后的反击经历

国内网友调侃需要一件带全铆钉的外套来防御撞人族

而小编认为,遇到撞人族不该息事宁人。如果他们一次次作案都能全身而退,就会让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哪怕只是一次报警,也可能让他们在法律和舆论的压力下,不敢轻易再犯。

除了受害者需要作出反应以外,如筑波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原田隆之所说,日本政府应增加城市监控摄像头,消除视线死角,加强车站人员巡逻等,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对策。因环境犯罪学强调“情境犯罪预防”,也就是要营造让犯罪行为变得更难以实施的环境。

城市需要秩序,更需要底线。撞人族现象,不该继续在阴影里滋生下去。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