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在“躺平”的日本,这户在日华人疯狂“鸡娃”:让2年级孩子上10门补习课……

  • 来源:旅日侨网

提到中国教育,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卷”“鸡娃”。反观日本,大众对教育的印象往往是“轻松”“无压力”。上世纪末,日本政府提出“宽松教育”政策,减少课业、弱化升学压力,让孩子们在更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而在国内网络上,就有不少日本学生的人物画像——课堂上慵懒地打着瞌睡,下课后在公园嬉戏打闹,无忧无虑的生活令国内的同龄人羡慕不已。作业少、放学早、课程简单、考试容易,真是别人家的童年。

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的一期节目里,竹内亮夫妇走访的一家在日华人家庭,却为孩子们选择了一条与日本本土教育完全不同的道路——“鸡娃”。为何他们不按日本“躺平”教育的套路出牌呢?还请跟着小编走进他们的故事。

这家华人妈妈叫元子,有一儿一女。走进家里,映入眼帘都是哥哥LUCKY的“作品”:墙上挂着他的画作,书架摆满了读过的书,角落里整齐堆叠着厚厚一摞“公文作业”。而这位哥哥今年也才刚刚上小学二年级……

这里解释一下,公文作业指的是源自日本的KUMON教育体系,以数学、语文、英语为核心,让孩子每天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循序渐进,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很多日本和中国家长都会选择KUMON,帮助孩子打好学科基础。

元子的儿子做过的所有公文作业

元子笑着说:“这些作业孩子都舍不得扔,他觉得这是努力的见证,是他的小小成就感。”

可别以为只有哥哥这样,小女儿Amy的行程也安排得满满当当。

回家路上,妈妈一边开车一边对女儿说:“等会儿到家先练钢琴,2点半学中文,玩一会儿猫咪,6点做公文作业。”

竹内亮忍不住打趣:“这简直是艺人和经纪人的关系嘛!”

刚到家,小姑娘就换上自己挑选的粉色人鱼姬裙子,准时坐在钢琴前。元子的要求很简单:你练得好、练得快,就有更多自由时间。

根据元子安排的行程,2点半开始是女儿学习中文的时间。而趁着女儿上网课的间隙,元子该去接儿子放学了。

哥哥LUCKY刚回家,妈妈让他自己选:先写作业还是先骑车?哥哥果断选择骑车。但元子早有规定:骑车只能半小时,4点半和6点半还有两堂网课要上,还没算上学校里布置的作业……

更有意思的是,玩iPad也得自己盯时间。半小时到点了还不放下,下次就直接取消。所以,哥哥从4、5岁起就学会了自己看钟表。

此时哥哥还调皮地对妈妈说:“那上厕所的时间你也规定一下吧。”元子哭笑不得:“厕所你自己把握就好!”

竹内亮在一旁再次感慨:“你们的行程真跟艺人一样。”

孩子们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放学后的补习一直将持续到睡觉洗漱前……晚饭后,妹妹学英语,哥哥继续大提琴练习。

经过一家人的统计,哥哥LUCKY一共有10门补习课,妹妹Amy则是中文、数学、英语、钢琴、芭蕾轮番上阵。

日本明明有这么轻松的教育环境,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安排这么多学习?

“因为公立学校的课程太简单了,‘卷’这个词被妖魔化了,努力从来不是坏事。”元子坦言,“未来无法给孩子太多资源,唯一能托举他们的,就是当下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高强度学习,不管是从竹内亮镜头里所展现出的,抑或是妈妈元子的角度观察到的孩子们的状态,他们似乎都没有太明显的抵触情绪。

爸爸外出上班为鸡娃提供经济支援

第二天早上7点,在没有父母的叫醒和催促下,哥哥LUCKY准时起床,在妈妈的陪伴下继续学习英语。

元子还说,她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顶尖大学,只希望他们在不断突破自我中,养成学习的习惯,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日本的宽松教育下,许多家长相信孩子会在自由中找到方向;而在大多中国家长的观念里,努力才是孩子未来的底色。这家在日华人家庭的日常让我们看到:日本的教育重在轻松、均衡,而中国父母更习惯用目标感和节奏感,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学习力。

也许“鸡娃”不等于剥夺童年,努力也不意味着痛苦。对元子来说,鸡娃的本质,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孩子带往更宽的未来。

竹内亮夫妇的孩子

在“鸡娃”与“宽松”之间,究竟哪一种教育更好?或许答案从来就不在这两种极端中诞生。一味拼命地“卷”,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欢笑;彻底“躺平”,也可能错过了塑造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的机会。

在守护童年与追求成就之间,如何划出一条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平衡线,这或许才是家长们需要面对的最大课题。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