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与中国丈夫30年的跨国人生,长春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山崎由美子的故事(三)
- 1756720055262
- 来源:旅日侨网
身在东京,山崎由美子经常还会泡上一壶中国茶。茶香氤氲之间,她的思绪常常飘回到中国东北的长春。那里有她度过的二十多年人生,婚姻、亲情、事业、失落与告别。
山崎由美子编译的《中国东北方言日文翻译200句》
作为日本人,她选择远嫁中国,融入一个大家庭,见证儿子的成长,陪伴丈夫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如今,她已回到东京,过着与儿子比邻而居,却各自独立的生活。然而,那些在中国的记忆,仍像一张张照片般,清晰而鲜活。
不逼孩子学习的母亲
1997年,儿子出生在中国。那一年恰逢香港回归,于是夫妻二人给孩子取名“港”,山崎港。山崎笑称,当初想要男孩,是因为自己个子高、身材壮,“如果生女儿随我,又高又胖可就麻烦了”。没想到,儿子长大后身高并不突出,只有1米72,而丈夫1米72、山崎本人1米71,一家三口的身高几乎一样。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山崎的态度与许多中国母亲不同。她从未要求儿子必须把学习当成唯一。在她看来,人生中除了成绩,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正因为如此,儿子的成绩并不算特别优秀,而她也从未施加压力。
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中国上学。由于持日本国籍,他既不能参加中国的高考,也被排除在军训之外。儿子曾遗憾地告诉她:“妈妈,我真的很想参加军训。”由于不能参加高考,最终,儿子选择到日本读大学,并顺利考上了一所国立大学。
因为长期在中国成长,中文成了儿子的母语。他也能熟练使用日语和英语,如今在东京一家IT公司工作,生活安稳。
温暖的大家庭
刚刚结婚时,很多人担心山崎会适应不了中国家庭。但她很快就融入了丈夫的大家庭。在日常相处中,她与婆婆的关系尤为亲近。
“我们从来不吵架。”山崎常常回忆起与婆婆共处的日子。丈夫曾笑着说:“你们语言不通,也没有什么话题能吵。”在她眼中,婆媳矛盾并非中国特有,世界各地都有。但她的婆婆真是个好人,热情、善良,让她打心底里喜欢。
婆婆最爱吃饺子,七十多岁时依然保持着“一周包三次”的习惯。她常夸山崎“不挑食,什么都能吃”。东北酸菜也是山崎的最爱。婆婆生命最后的日子,山崎常去探望。有一次,她轻声问婆婆:“妈妈冷不冷?”而婆婆却答非所问:“你说什么,我听不懂。”那一刻,她明白婆婆的身体已经不行了。
在大家庭里,亲戚们常常根据她的口味做饭。丈夫也很擅长做饭,经常招待亲友。全家人喜欢聚会、喜欢旅行,那些欢声笑语,成了她最温暖的记忆。
八个月的告别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温柔的。四年前,丈夫因膀胱癌去世。从确诊到离世,只有短短八个月。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他们在疫情期间特地飞到日本。那段时间,签证几乎无法申请,而他们却意外获批。飞机上,没人知道他已是重病患者,能够顺利抵达日本,几乎算是奇迹。然而,医生的诊断让人绝望:肿瘤过大,已无有效治疗办法。夫妻俩只得遗憾回国。最终,丈夫在长春离世。
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山崎,谢谢你。”当年结婚时,他一无所有,没有财产,也没有彩礼。但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二十多年里,他们风雨同舟,从不因自己的事而争吵。每次的分歧,往往是因为学校或他人的事情。
丈夫去世后,山崎一度难以适应。每当遇到好消息,她仍会下意识地想发微信告诉丈夫,随后才意识到,他已经不在了。儿子彼时已在东京工作,她也年纪渐长,只能放下在中国创办的学校,回到日本,依靠儿子。
母子间的独立
如今,山崎住在东京,住所距离儿子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分开生活,各自独立。
这是日本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亲子之间互相依靠,却保持距离。山崎尊重儿子的选择,从不要求他接手自己曾经创办的学校。在她看来,独立不仅是习惯,更是对彼此生活的一种尊重。
茶香里的中国记忆
回到日本后,山崎依旧保持着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喝茶。她收藏了大量中国茶:白茶、乌龙、普洱……还有各种茶具。相比日本茶的清淡,中国茶因炒制与发酵而散发出浓郁香气。
她曾在杭州品尝过龙井。导游细致地讲解:先看茶叶,再闻茶香,最后品汤。龙井茶的清香让她难以忘怀,但她最钟爱的还是白茶。她常常引用一句中国俗语:“六年的白茶如药。”在她心里,白茶不仅口感独特,更象征着健康和岁月的积淀。
山崎由美子发表的文章《我的吉林缘》
从日本到中国,再从中国回到日本,山崎由美子的人生是一段不断跨越国界的旅程。她在中国收获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在离别中体会到失落与坚韧。如今,尽管身在东京,她的生活依然留有中国的影子:一杯白茶的清香,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一段段与家人的温暖回忆。
这些跨越国界的缘分,已成为她最珍贵的生命财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