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沿岸食物中毒型异尖线虫增多,或因全球变暖导致生息域改变
- 1745302976539
- 来源:网络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亚太快讯消息)据朝日电视台报道,20日,日本关东等地气温超过25℃,而气温升高往往伴随食物中毒病例增多。日本内阁府调查发现,原本被认为相对安全的日本海沿岸鲭鱼中,由于异尖线虫导致的食物中毒风险正在上升,或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寄生虫生息域变化有关。
■异尖线虫出现异变温暖化或为原因?
20日早晨气温偏高,从东北到四国的地区日间气温均超过25℃,连续第四天创下季节性高温纪录。随着气温上升,食物中毒风险也随之增高。
福冈县的名物“芝麻鲭鱼刺身”吸引了众多食客:“好吃,所以把它当作福冈的灵魂美食来吃。”然而,福冈生活卫生课课长友枝哲宏指出:“近年来,异尖线虫食物中毒的发生急剧增加。”异尖线虫寄生于鲭鱼体内,误食后会引起剧烈腹痛和荨麻疹等症状。一位患者回忆:“那种疼痛让我一度以为会死下去,腹部痛得像被什么刺了一样,随后全身开始出现荨麻疹……”
■日本海侧也增多“致病型”寄生虫
研究人员在鲭鱼肉中用特殊光源照射,发现每条鱼体内可见数百条异尖线虫。此前,传统观念认为日本海沿岸寄生的异尖线虫主要存在于内脏,不易引发食物中毒,而太平洋沿岸的“食物中毒型”才更危险。但内阁府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海沿岸的鲭鱼中,食物中毒风险更高的“S型”异尖线虫数量正不断增加。
据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客员研究员杉山广介绍,“日本海和东海的鲭鱼寄生虫通常不进入肌肉组织,但调查发现,其中也混入了会侵入肌肉并易致食物中毒的“S型”异尖线虫,因此日本海沿岸的生食鲭鱼也并非绝对安全,需要提高警惕。”
在异尖线虫食物中毒病例统计中,2018年全国食物中毒案件总体上升时,福冈县并未出现明显增幅;但到了2022年,福冈的报告病例数较前一年几乎增长了五倍,增速远超全国平均。
本地居民对此也感到忧虑:“我们通常会带外地朋友去吃福冈美食,芝麻鲭鱼刺身肯定是必点之一,但现在真的有点担心。”福冈县生活卫生课建议,虽然生食鱼类本身并非不可,但应充分注意异尖线虫风险,可通过冷冻或加热等方法预防。
■坚持“生鲭鱼”店家用灯光检验
福冈一家专营生鲭鱼刺身的餐厅坚持只用当天市场新鲜进货的鱼料。店主古贺和秀表示:“鱼肉在最佳鲜度和油脂丰富时的口感,冷冻后就难以比拟。”为防异尖线虫,他们在每一道处理环节都更换刀具和擦布,并在黑色砧板上用手电筒仔细检查肉片,确保寄生虫无遗漏。
■“100%杀灭”异尖线虫的脉冲装置
熊本大学产业纳米材料研究所准教授波平隆男展示了一种能瞬间杀灭异尖线虫的脉冲处理装置。该装置通过向鱼体施加电脉冲,使寄生虫瞬间痉挛死亡,无需冷冻或加热即可实现近100%灭虫率。已有约千名志愿者试吃处理后的鱼肉,反馈味道与传统生食几乎无异。目前,研发团队正推进设备小型化和降低成本,以期在超市和寿司店等场所广泛应用。
■海水升温或改变寄生虫生息域
异尖线虫生活史始于鲸豚类体内,虫卵随粪便排入海中被浮游生物摄食,继而通过食物链寄生至鲭鱼等鱼类体内。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杉山广研判,海水温度升高和洋流变化可能改变了鲭鱼和鲸豚的迁徙路径,使本属于太平洋沿岸的“S型”异尖线虫逐渐南下并扩散到日本海沿岸,从而导致当地食物中毒风险上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