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4月访日游客突破194万人,丝滑入境日本必备的日语,你都会了吗?

  • 来源:東京online酱

近日,日本国家旅游局公布了4月的访日外国人数。数据显示,4月的访日外国人为194.91万人,是2019年4月的66.6%。 这创下了受新冠疫情影响访日外国人数骤减的2020年2月以来新高,此前的最高纪录是今年3月的181.75万人。

新冠疫情前最多的访日中国人数依然低迷,但韩国、中国台湾等顺利回升。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访日外国人数总计回升到2019年4月的83.7%。 今年1至4月访日外国人总计达673.95万人,呈现全年有望超过2000万人的走势。这是超出访日外国人顺利增加的2015年1974万人的水平。 访日游客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东亚地区配合夏季时间表增加航班,日元贬值也起到了推升作用。 从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韩国最多,达46.7万人,为2019年4月的82.4%。之后依次为中国台湾29.16万人、美国18.39万人、香港15.28万人。

中国内地为10.83万人,排在泰国之后,位居第6。由于中国政府尚未解除对赴日团队游的限制,访日人数为2019年4月的14.9%,持续低迷。不过逾10万人则是2020年2月以来首次,也能看到富裕人群个人游等方面的回升迹象。 观光厅长官和田浩一在17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将呼吁中方解除对团队游的限制。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旅行团的游客或许会从今年7月开始恢复,而真正大举来日或将会在今年的秋天左右!

去日本自由行,难免会在搭乘飞机、出入境顺序上有困惑,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日本入境搭机指南。事先做好准备,就可以丝滑入境啦,多留出时间来逛街! 01 抵达机场 首先确认好航厦及航空公司柜台位置,报到并办理登机手续,托运行李,接着前往入境。因为还在国内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搭上飞机后才是重点! 接下来就来看看,在抵达日本前还有哪些步骤,以及有哪些派得上用场的常用日语。 02 搭机过程 利用日本的航空公司的飞机时,通常广播会先说日语,接着播放英文及中文。想知道在机上广播时日语在说什么吗?还有在飞机上该怎么用日语请空服人员帮忙呢?一起来看看吧~

事先填写【入境记录卡】&【海关申报单】 空服人员会在飞机上发「入境记录卡」以及「海关申告单」,入境日本前记得一定要填写!「入境记录卡」在入境审查时需要交出,而「海关申告单」则是在提领行李后要出关时需要缴交,这两张卡单不要忘了拿! 【入境记录卡】 入境记录卡日文称「外国人入国记録」,须填写本名、生日、班机名以及日本住宿地址等信息。建议大家出国前事先做好笔记或记录在手机里,填写日本住宿地址时就不用再翻箱寻找了。 另外,入境记录卡中会问入境当事人①是否曾被日本强制返国、或是②拥有犯罪记录、③持有违禁药品、枪械刀剑类物品等问题,如果都没有记得要勾「いいえ(No)」。

【海关申报单】(税関申告书) 海关申告单日文称「税関申告书」,通常机上都会给乘客飞机出发地区/国家的公用语版本,不用怕日文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填写。海关申告单有正反两面,记得两面都要确认。还有,申告单必须如实填写,被查到申告不实,可能会被没收物品以及现金的。

为免入境时人潮众多,记者通常都会在搭飞机的时候先填好这两张表单,抵达日本机场就可以少排一点队,毕竟出国的每一分一秒都很珍贵! 当然,如果没时间或忘记了,等飞机抵达日本之后,在「入境审查处」也可以填写。(建议随身携带一支笔哦)

03 去程入境(进日本海关) 须准备好「入境记录卡」及「护照」。在这一关入境记录卡会被收走。入境时分为本国人、特别永住者及外国人柜台,请至「外国人」柜台后方队伍排队。入境时须按指纹及拍正面照建档。

海关检查 出示「海关申告单」及「护照」。此时海关申告单会被收走。海关人员有时会提问,用简单的中文或英文即可沟通。若被要求打开行李,通常只是要检查是否有携带危险物品。 寄送行李

如果抵达日本后,不想拖着行李到处跑,也可以利用机场的「宅配行李」服务。只要在机场看到「行李宅配」(手荷物宅配)指引,跟着走就可以到宅配柜台了。 宅配行李不一定当天就能寄到旅馆,如果希望当天寄到,在柜台可以询问服务人员。

04 回程出境 柜台报到/登机 如果语言不通,建议提早到机场。和出国时一样,确认好航厦及登机门。有一些搭机时的要求,像是座位要靠走道还是窗边等等,都可以在柜台划位时跟服务人员提出。

行李托运 每间航空公司的规定不同,请记得自己所购买的行李公斤数。有些航空公司一起秤重或许没问题,但日本航空公司通常采取单一行李秤重的做法。如果超过重量限制,就得把东西取出或被收取加重费。

忘记寄明信片,到机场还有救吗? 放心!只要在出境前都还有救,因为日本机场内都有附设邮局及邮筒。虽然某些出境后的店家也有提供代寄服务,但限制只能寄固定规格的明信片,所以建议还是在出境前寄出比较保险!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