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日本抢夺中国高端人才?事实并非如此

  •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近日,一则日媒的报道走俏中国互联网,引发大批网友热议:日本的高端人才66%来自中国。该报道表示,至2022年6月,日本国内拥有的外国高端人才多达17000多人。按照国籍细分,截至2021年底,日本来自中国的高端人才占到了全部人才总数的66%,剩下的第二名印度,勉强达到中国人才占比的零头,也就是6%。

这则报道,引发对于“中国高端人才流失”话题的热烈讨论。但事实上,在单纯数据的背后,我们要看到:实际情况并不如网友们想象的一样。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观点:中日两国对于高端人才的定义并不相同。中国对于高端人才的定义,主要侧重于特定行业中的高精尖专项人才,专业是考核的第一标准,部分领域甚至是唯一标准;而日本对于高端人才的定义则更加宽泛,只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在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即可,但前提必须是年龄较轻,未来可以在日本长期定居生活。 所以,日本的“高端人才”并不等于中国的“高端人才”。大部分情况下,日本的“高端人才”在中国也许只是某领域值得培养的新人,但尚未达到行业核心、领域专家的地位。所以,尽管近年来有不少WEB3.0领域的中国人才流向日本,但整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领域的核心人才中国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反向吸引到了不少日本优秀人才的流入。尤其在科研领域,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厚的薪酬与更加完善的研究环境,导致相当数量的日本科研人才正在涌入中国。

为什么,日本会将“年龄”作为考核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准? 这是由于日本严重的少子化现象决定的。2月2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人口动态统计数据,2022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79.9728万人,较上年减少5.9%,自1899年有统计以来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人。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严重影响到了日本未来的稳定性,所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多次强调:儿童、育儿政策是面向未来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投资,政府将制定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要求的育儿政策,以扭转少子化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的日本年轻群体必然会大幅减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对于“海外高端人才”的专业能力适当放宽,但对年龄限定更加看重。正是基于此原因,2023年2月17日,日本政府宣布将会对永住权制度进行调整,大幅降低过去的门槛:年收入超2000万日元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年收入超4000万日元且有五年经验的企业经理、取得研究生学位或超工作经验10年的海外人才,获得日本永住权的期限缩短至一年。

如果照此标准对照中国,那么不少年轻人都能达到相应的职务、学历标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高端人才”,充其量只是“优秀人才”。但是对于极度渴望年轻群体的日本来说,他们就被贴上了“高端”的标签。挖掘中国高端人才并不是主要目的,吸引年轻人才在日本生根发芽,帮助日本走出老龄化、少子化现象,这才是日本的初衷。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数据就对中国高端人才流失就感到杞人忧天。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对待很多问题的看法也并不相同。中国一部分年轻的人才走向日本,日本也有不少专业科研人员走进中国,两国人才相互流动,这样彼此才能各取所需,解决中国与日本都要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与未来问题。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