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物美价廉,日本人也爱上了中国物产店

  •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每当国内的亲朋好友说要寄点或者带点国内吃的东西给我时,我都会说不用带,因为日本这边什么都有。这不是客套,因为日本的中国物产店确实可以买到各种中国食品。从老干妈到老坛酸菜面,从王老吉到洽洽瓜子,几乎应有尽有。 

在笔者居住的地方,中国人不算很多,以前只有一家中国物产店,在一处比较偏僻的街巷里面,但生意还不错。最近3年至少增加了2家,方圆1公里的范围里面竟然有了3家中国物产店。除此之外,还有几家越南和南亚系的物产店。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这些过去以卖进口零食、调味料为主的物产店,现在也开始卖肉、水果、蔬菜之类的生鲜食材,而且要比连锁超市甚至当地日本人开的个体店铺便宜很多。

逛中国物产店的时候经常会想,“蔬菜、水果为什么这么便宜?”“有没有日本人买,日本人怎么想的?” 

坦率地说,之所以会想这些问题,或许是对“小商小贩”的刻板印象,加上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在日本的信誉度也不高,自然而然地担心物产店会不会“暴雷”。

我猜有人也会有类似的想法。碰巧最近一个关注中国、名为姫田小夏的自由撰稿人发表在日本媒体上的一篇文章,部分解答了上述疑问。从文章下的留言或许也可能窥探到部分日本人对中国物产店的看法。 

引起姫田注意的是,横滨中华街附近的一条商店街内,标着简体中文价签的店铺在增加。她通过采访商店街协同组合的负责人得知,这条长约360米的商店街内聚集了126家店铺,其中一半是卖蔬菜、水果、鲜鱼等生鲜食材的,而这其中又有将近一半是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人经营的店铺,且很多外国经营者的店铺是在疫情下的这3年内新开的。 

姫田在文章中说,不仅仅是横滨,在东京、大阪等外国人聚集的地区,卖生鲜食材的外国物产店也明显增加,除了品类丰富之外,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超便宜的价格。“6根胡萝卜200日元,1袋魔芋180日元,10个橘子280日元,而且都是税后价,这不禁让日本主妇们发问‘为什么这么便宜’”。

但是稍微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蔬菜水果大多“没什么精神”——西蓝花蔫蔫的,橘子颜色也不鲜艳,看起来没什么水分。听有些日本人说,“他们可能是把菜场垃圾堆里的东西弄过来卖吧”。

这些便宜的菜到底是哪里来的,不是从正规批发市场进的吗?

带着这个问题,姫田采访了大阪一家蔬果店的老板。这名40岁出头的男老板说,从批发市场进货通常要先交保证金、弄个有编号的帽子,参加批发市场的竞拍的时候,要用专门的手势和行话来叫价,这对外国人来说并不容易。

据这个老板猜测,中国物产店等外国人经营的店铺,可能是通过中间人从产地直接买的,但也有可能是批发市场当天没卖完的“剩菜”。 

横滨中央批发市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姫田的采访时证实,“确实有中国系的商家像当地零售商家一样参加批发市场的买卖,而且近年来还在增加,通常购买带鱼、山药、红鱼和蔬菜的较多。”

这名工作人员同时也说,“也有另辟蹊径的,倒不至于去捡被扔掉的蔬菜水果,但是确实有收走‘离废弃不远的食材’的情况”。 

不得不承认,日本食品的品质很高,但日本近乎苛刻的标准使得很多食材被浪费,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日本商家来说即便食材的新鲜程度没有问题,但是稍微有点伤、不好看的就会被废弃掉,实际上都是还能吃的东西。

姫田分析认为,中国物产店等外国人经营的店铺正是从“离废弃不远的食材”中找到了新的商机,就算是不好看的、不太新鲜的食材,只要能靠低价大量销售,也是能赚到钱的,甚至能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起废弃掉这些剩余的食材,让其进入流通渠道中,对于实现解决贫困、饥饿等社会问题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也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横滨市政府也正在把有伤、肉脂较低的“不合格的鱼”纳入到当地学校的午餐菜单中。

姫田说,中国物产店服务也令她感到“意外”。

她在一家中国物产店花280日元买了一袋橘子,10个橘子中有2个坏了,完全不能吃,于是打电话问中国店员。店员态度很好,说橘子是从东京的大田市场以每公斤200日元的价格买的,并非废弃商品,但里面确实有可能会有坏掉的,“如果你把橘子拿过来,是可以换或者退钱的”。 

除了食品安全之外,姫田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外国物产店会不会抢了当地日本商家的生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的大阪男老板说,“如果外国物产店能够靠着低价吸引到更多的客人,那无疑会让商店街变得更加热闹,从这一点来说,外国物产店和本地店铺共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日本政府中小企业厅2021年发布的《商店街实态调查报告书》显示,日本各地的商店街中有近七成“正在衰退”或者“有可能会衰退”。姫田认为,外国物产店如果能够帮助商店街恢复活力自然是好事,但前提是外国物产店能够融入到当地社会,这就需要遵守当地的规则、具有“伙伴意识”。

姫田的这篇文章,引发了不少日本网民的评论,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不断出现的外国物产店表示欢迎。

网民A:我去买过,一盒蘑菇只要38日元,当天晚上就炒了,并没有什么问题。看起来有点蔫,但是超市里买的菜在冰箱放久了也一样。这样便宜的店多了,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品质差但价格还高的店就会减少。 

网民B:我也去过,蔬菜看起来一般,但是肉和鱼还不错。买蔬菜我通常都去农协的直营店,因为便宜而且新鲜,便宜的超市人太多太挤。但是我觉得那么多客人光顾还是挺厉害的,这样挺好的,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我希望外国物产店和本地店铺能够共存。

网民C:我长年在批发市场卖鱼,我觉得这是件好事。休息日之前还卖不出去的鱼就只能扔掉,这些鱼要是有人买自然是好事。而且普通的交易是要10天甚至1个多月之后才结账的,但是这种剩下来的鱼卖掉的话就是现金交易,这就更好了,可以说是双赢。就算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商家,只要遵守规则我觉得没有问题,我支持。 

网民D:我觉得是件好事,既能实现SDGs目标,又能让消费者买到便宜的东西。而且这种便宜的店的菜通常不能放太久,也不会一次买很多,可能就会多去几次,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商店街更热闹,跟店里面的人见面多了可能就熟悉了。

结合文章和网民留言不难发现,尽管网络上有很多日本网民叫嚣让日本企业撤出中国、跟中国脱钩,但是在涉及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切身利益时,人们通常还是会理性地去思考。当然,就像文章说的那样,店家也要真正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融入当地社会,才能长期立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