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纪录片《烽火侨心》生动呈现海外华侨的抗战故事

  • 来源:中国电视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其中也不乏海外华侨,他们同样与祖国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自觉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

△8月14日出版的第32期《中国电视报》刊发文章《纪录片〈烽火侨心〉生动呈现海外华侨的抗战故事》

家国情怀,四海同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6集纪录片《烽火侨心》,以华侨抗战史为叙事切口,展现海外华侨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担当与奉献。

全景式呈现

海外华侨的大义担当

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灾难唤醒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或组织募款,支援前线;或奔赴战火,血洒疆场;或以笔为枪,传播真相;或在国际舞台上呼吁正义,凝聚共识……他们以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如果说海外华侨最初的抗争是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祖国,那么随着战火席卷全球,他们英勇投身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的行为,就是为了正义与和平。他们在菲律宾等地同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都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担当。

△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第一大队队员合影

海外华侨的丹心壮举,既是抗战历史中不容忽视的章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亮眼的一笔。纪录片《烽火侨心》将镜头对准这些真实的历史。本片共6集,节目组在系统梳理多方权威资料的基础上,将波澜壮阔的华侨抗战史浓缩为6个篇章,从海外声援、物资支援、运输保障、直接参战、文化抗争、国际协作等角度,全景式系统呈现海外华侨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做出的贡献。

让文物成为

历史的“第一叙述者”

在本片创作过程中,节目组走访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联络相关历史研究组织及亲历者后人,从海量藏品当中精心挑选出一件件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文物,让它们成为讲述海外华侨抗战故事的“第一叙述者”。

在湖北省利川市档案馆里,珍藏着几乎全套的《救国时报》,它由中国共产党人吴玉章在法国巴黎主持出版。这份报纸时时关注国内抗战局势、传递同胞心声,把万千侨心与烽火中的祖国紧紧连接在一起。

△《救国时报》把万千侨心与祖国紧紧连接在一起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一件染血的旗袍静静陈列,斑斑血迹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往事。它曾属于泰国华侨蚁光炎的家人,1939年的一个夜晚,蚁光炎在曼谷唐人街惨遭日本特务枪击,在亲人的怀抱里留下遗言:“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蚁光炎的鲜血,染红了亲人的白色旗袍。

△鲜血染红了蚁光炎家人的旗袍

本片将镜头对准一件件文物,让它们“说”出自己的故事,用震撼人心的真实细节串联起海外华侨在烽火岁月中书写的爱国篇章。

首次披露珍贵史料

见证特殊贡献

在走访拍摄当中,节目组还惊喜地发现了两处未经公开的珍贵史料。

南京居民樊真美家中珍藏着一支特殊的试管,里面保存的是最早带回中国的青霉素,也就是盘尼西林菌种,她的父亲是被誉为“中国青霉素之父”的樊庆笙。“中国大片的土地被日本侵占,中国人民在跟日本人进行殊死的决战。他必须要回到中国去,有这个好药,他怎么能不回到中国去呢?”面对镜头,樊真美深情讲述父亲归国抗战的往事。樊庆笙带着这救命的菌种漂洋过海而来,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7个能够研制青霉素的国家之一。这也是烽火岁月中华侨们为祖国慷慨捐输的见证。

△装有樊庆笙带回国的青霉素菌种的试管

山西雁北群山深处,印度尼西亚归侨李林主动请缨奔赴“前线的前线”。这位年轻姑娘骑着战马,手执双枪,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奇功。贺龙曾经称赞她:“这是我们的抗日女英雄。一个华侨大学生能在敌后领兵打仗,值得大家赞扬。”节目组深入挖掘史料,搜集到了迄今可考的李林唯一的活动影像,记录了她参加会议的情景。影像只短短数秒,却鲜活展现出了一位革命先驱的形象。

抗日救华夏,华侨建殊勋。更多海外华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故事,尽在纪录片《烽火侨心》。节目于8月14日至19日22:00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首播,并同步在央视网、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播出,敬请关注。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