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邱晓华:中国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实践

  • 来源:云河都市

编者按:

2024年11月30日下午,东京经济大学主办的“绿色转型决定产业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东京召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媒体支持。在专题讨论“中日绿色转型实践”上,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就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转型和绿色转型中的举措与成就,以及国际贡献做出了精彩的阐述。

1 中国经济三大转型的挑战和实践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三大转型之中,即数字转型、智能转型、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整个发展的大趋势。

在三大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之前有完全不同的情景。首先,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百年大变局从两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是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变化使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经济领域中国正面临着来自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的强有力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中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方面的市场、资源和资金诸多方面的竞争压力。

可以说,在三大转型竞争中,中国面临着国际上的双重竞争压力。在新兴产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在传统产业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这是今天的中国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一个外部环境。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

其次,从国内环境来说,中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数量不再是增长趋势,而是下降趋势,人口结构不再是年轻型,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2022年中国人口数量减少85万,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23年人口继续减少208万人,估计2024年中国的人口还是下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结婚人数比去年少了将近500万对。当然这里可能存在传统因素的影响,但大城市可能更多还是生育条件、生育环境、生育压力发生了变化,造成目前在大城市里许多年轻人所谓的“四不”现象,就是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子。2024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22%。所以在目前中国人口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原有产业的增长遇到了很大挑战。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过去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现在转到要靠质量、靠效益来求发展的阶段。数量扩张阶段只要靠投入、靠消耗就能求得增长,而在靠质量求增长的情况下需要靠创新。今天中国的创新虽然在大踏步地前进,但是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所以创新的进程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国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困难的影响。这是第二个不同。

“绿色转型决定产业未来”国际研讨会海报

第三个变化是中国的市场也不同了。过去是短缺,现在则是一个相对过剩的市场。所以在市场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国内需求不足。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今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和家庭都在主动去杠杆,微观主体主动去杠杆导致了宏观内需的不足。今天中国的企业贷款数量和家庭贷款数量都明显下降,这个下降主要就是因为资产负债表的压力造成去杠杆。因此在宏观上整个国内的消费、国内的投资都表现增长乏力。

除此之外,另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发展动能消失的速度大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增长速度。因此出现经济下滑的压力。换句话说,新产业、新经济所形成的新动能不足以对冲传统产业减缓的动能,造成今天中国经济增长乏力。

邱晓华教授在国际研讨会上

针对这些变化,中国政府从2024年9月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政策。在中长期上继续强化绿色转型、数字转型、智能转型的三大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更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和新机制来推动发展。开始以帮助微观主体为目的出台法规政策,给企业创造更好营商环境,给家庭创造更好生活环境。

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从2024年9月24日开始中国政府出台了几个政策,第一是振兴资本市场;第二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第三是促进消费扩大;第四是推动创新。目前来看,这一揽子政策在逐渐落实和见效。最大的变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人气更足,微观主体的信心开始恢复。用许多企业家的话说,他们感受到了宏观政策带来的温度,存在于微观主体与宏观之间的体感差距开始缩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年中国经济第四季度的增长很有可能会超出大家预期。目前情况来看,很可能达到5%左右,改变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这样一个下滑的趋势,可能会转为上升的趋势。

邱晓华教授、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与IMF原日本代表理事田中琢二(从左至右)

2 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举措和成就

中国的绿色转型是近十几年来最大的一个转型。应该说顺应国内环境变化和国际社会以及国内民众的期待,中国政府明显加大了经济绿色转型的力度,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绿色转型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构建碳排放的双控制度体系,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创造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省的社会。这一做法反映了多领域的合作与创新,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天的中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新鲜了,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

国际研讨会当天东京经济大学校园

那么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一方面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着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二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

此外,政府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高环保标准,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发展,努力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78.5%,装机比重持续提升,从2020年44.8%提高到2024年8月底的56.2%。到今年8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已经达到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达到了40.7%,提前6年半实现了达到12亿千瓦的目标。这显示出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也不断深化,支撑了新能源发电高效稳定的消纳,进一步提升了电能绿色属性,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快速增长。

10年来,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对全球的贡献超过了40%,非化石能源年度发电量增加了2.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亿吨,全社会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了显著的遏制。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约60%,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也是令人骄傲的数字。

国际研讨会现场

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的态度与行动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比较明确,在对待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大家都要采取一致的行动,但又要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水平,实行有区别的政策,这是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的。虽然从数字上看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但从人均角度来说,中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态度肯定还是会继续坚持。

在巴黎协定上中国一直是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一是,中国积极参与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呼唤,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中国也会积极按照自己的能力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发展新型能源、治理环境、发展新产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中国也会在人才培育方面给国际社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至于在对待发达国家态度上,中国在各种场合上都呼吁美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是第二大碳排放国家,是第一大经济体,在历史上曾经给国际社会留下了很多后续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这一问题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而是历史上多年以来形成的。所以从历史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从道义角度来说也是应该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本次会议上日本方面指出准备向国际社会的减碳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值得肯定。中国将继续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参与一些国际共同行动。

邱晓华教授(左一)在国际研讨会上

4 中国的碳达峰

可能在明后年就能够实现

近年来,中国从发展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到治理环境,完善法规四个方面,采取了大量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做了很多实践。其实中国已经对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中国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就是响应、带头、帮助。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唤和倡议,带头在绿色转型方面采取措施,同时也尽可能去帮助其他国家。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品本身,就是对整个国际减碳行动的一种贡献。

本次会议上,主持人南川秀树(原日本环境事务次官)先生提出问题,若之后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上台,国际社会的绿色行动是否会受到影响,其他国家该怎么办?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已经退出过巴黎协定,第二任期会不会再退出?我认为,大概率会退出。从目前对特朗普的政策分析来看,第一是国内减税,第二是国际增关税,第三是重建美国的制造业,第四是严厉管控移民,第五是进一步放松监管。如果特朗普采取这些措施,肯定对整个国际社会正在展开的绿色行动是不利的,这是一个挑战。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相信会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本着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国际研讨会当天东京经济大学校园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对中国目前的行动也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根据国际调查公司对33个国内专家、11个国际专家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国的碳达峰很有可能在明后年就能够实现。44%的专家认为明年中国就可能实现碳达峰,中国煤炭消费量在明年达到峰值后就会下降。

国际社会在对美国可能退出巴黎协定有所担心的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带头。相信只要中国、日本、欧洲这些大的经济体能够继续协同行动,在绿色转型方面坚定不移,即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国际社会的绿色转型还会继续前行。

2009年1月26日,东京经济大学“交流经济与地域循环共生圈创造新时代”国际研讨会上,周牧之教授与邱晓华教授(从左至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