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郭沫若研究新著分享会成功举办
- 1716685414000
- 来源:日中商情
【日中商报讯】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中日翻译家协会、在日华人郭沫若文化研学会联合主办的郭京会新著《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分享会,于5月23日下午在广岛大学东京办事处会议室成功举办。
郭京会女士是在日华人中研究郭沫若的第一人,也是在日华人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这本新书是郭京会女士对郭沫若研究八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她以一个观察者和赋形者的角色,不偏不倚地评价了郭沫若的前半生。用务实谦卑的治学姿态,在郭沫若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深耕、挖掘,发现了许多新的史料。
本次分享会由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理事长汪先恩主持。汪先恩首先从中国留日学生的角度谈了几代留日留学生的情况,其中郭沫若是杰出的留学生代表。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不仅完成了医学本科学业,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郭沫若也是新诗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东京书房出版社编辑长姜建强首先致辞。姜会长在发言中说,作者郭京会用上自己的业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花精力阅读各种文献,写下了用自己的视野审视过的《郭沫若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这部著作。我作为编辑在阅读这部书稿的时候,就感觉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新的启发。这本书资料丰富,叙述客观,文字流畅,很好地再现了百年前中国文化人在日本留学与生活的群体形象。同时,这本书为今后更好地研究郭沫若的前半岁月(特别是在日本的20年)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
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金晓明在发言说:今天在此举办郭京会女士著、东京书房出版的《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新书发布会意义深远。对此表示祝贺的同时,对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理事长汪先恩前来主持表示感谢,对远道而来的各位文友们的到会表示欢迎。
并提到了2018年6月24日与郭京会会长前往位于三鹰市亚非文化财团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时的情景。馆中郭沫若文库的钥匙由馆长小昌正雄先生亲自保管。当发现郭沫若、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这四位甲骨文研究这四位巨匠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发现书中写得密密麻麻的手记令人振奋。2018年12月10日与郭京会、汪先恩等文友参观在市川市的《郭沫若纪念馆》参观时,了解了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的生活、学术研究和创作的情况。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日本有一座文库、有一座保留和运营完好的纪念馆这令我对这位文化先驱肃然起敬。
图为金晓明在郭沫若文库翻看资料
接着郭京会会长开始分享自己研究郭沫若的契机和写作过程
契机缘于1993年3月作为家族滞在来到日本,一直住在千叶的船桥、市川等地。有缘看到了搬迁前还在原地的郭沫若旧居,感到异常的好奇和亲切。后来郭老的故居搬迁到了另一个宽敞的市属地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由于好奇便去找有关郭老的书看。在读了一定量的书后和资料后,才知道郭老的时代的许多事以前都不知道。知道了郭沫若与鲁迅、胡适等等其他文化名人都曾有过很大的交集。另外郭沫若在第二个十年日本时期做的甲骨文研究,也与老家河南安阳有关系,读解了郭沫若后知道了甲骨文的存在,同样也增加了亲切感。越读感想越多,于是2017年开了第一个公众号,写一些研究文字。曾跑到三鹰、冈山、九州等地寻访与郭沫若有关的部门,每次都会有新发现、都会很激动地想告诉大家。后来拉起了“郭沫若文化研究会”的群。又重新做了一个比较正式的公众号,在疫情前已经做了相当量的独立题目的研究文章。进入疫情后重新开始按郭老的生平时间顺序撰写了一遍,这本书就是这部分的结集,共有四十个小题目。分享会上只笼统地分成五个大标题来介绍一下书中重点。
这五个标题分别是“日本留学前的经历及留学日本的背景”,“冈山六高及九州大学时代的东西文化体验及感应,爱情和《女神》的创作期,“五四运动时期的独立思考、创造社诞生及成长”,“提倡并参加北伐战争、与蒋介石的决裂”,以及“避难日本研究甲骨文的背景、过程与成就,抗战归国的意义及对家庭的顾念”。
郭京会最后强调:郭沫若是真心爱安娜,爱了二十年。虽然很多人对郭沫若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国时抛下安娜和五个孩子、后来又和于立群结婚又生了6个孩子多有诟病,但郭京会认为:在中日爆发战争的背景下,选择离开,正是为了保护安娜和孩子们的安全,因为他们一家一直受到日本刑警、警察和宪兵的三重监视。而且郭沫若虽然有过几段爱情,但都不是同时进行,一直苛守一夫一妻。至于后来回到中国生活的安娜想见郭沫若被拒绝,世人都认为郭沫若太无情,其实正是郭沫若苛受一夫一妻的表现。他把对安娜的爱放在心里,是对后一段婚姻的负责。
郭京会分享结束,旅日著名女作家李小婵首先发表了感言,谈了三点。一是写作风格,既有理科学者的逻辑性,又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整本书体现作者的踏实、真实、详实的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严谨治学的作风,读起来,能够充满信赖。
二是读到最后三章“浪花朵朵亲子乐”、“郭沫若归国那天(上)和(下)”,竟然泪流满面。郭京会的这三章,用日记式记述,通过细节,把郭沫若身不由己,无奈及离开妻儿前犹豫不决的一面呈现出来,那种心系妻儿又不得不离开的凄凄惨惨切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非常感人!
三是在评论郭沫若的当代意义上,有3点感想。1是当今二次元文化充满各种媒体,东京书房出版社勇于出版这样严肃的书,是对现代文学的重新审视。2是对郭沫若早期人格形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回顾。 3是给中国文学界提供了一个客观评论人物的典范。特别要指出的是郭京会的勇气。不言而喻,对人物的研究是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一个软肋。
李小婵感言的最后说:一般的日本人把郭沫若看成是革命家,1966年以前中国人把郭沫若看成是文学家;1966年以后则把郭沫若看成是政治家。所以期待通过郭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让人们再重新把郭沫若当成文学家来研究。
最后李小婵还分享了两个有关的小插曲。其一是她父亲40年代在京都大学留学期间,有缘当过郭沫若与安娜的女儿郭淑子的家教。那时她正在准备考高中,教她数学。
其二,李小婵问过日本昭和女性母亲,如何看待郭沫若和安娜及他们五个孩子的事情?母亲这样回答:那个时代的女性,像佐藤这样的是很少的,她选择自由恋爱,选择外国人革命家,应该从一开始就有了觉悟。在日本人看来,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好同情或者看不起。
郭京会2016年开始活跃在郭沫若研究领域,这本书就是八年磨一剑,是等了8年的一场分享会。
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主席高小飞的发言,从书法家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郭沫若的书法。他的书法有独到之处,气势磅礴、古色古香、刚柔并济、收放自由、笔力稳健、用墨酣畅、潇洒俊秀、功力极深。在全国各地所题墨迹甚多,有“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黄帝陵”、“荣宝斋”等68处。是各个文化领域都杰出的文化巨人。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驻日本的光明日报记者张可喜在发言中,全面评价了郭沫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特别提到建国后,郭沫若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中日人民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的文化代表,郭沫若参与了多次中日之间的外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积极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事务局长施银在书评中写道:《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是一本兼具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形而上学的审视的好书。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进行顽强的探寻,冷静和热忱构成了郭京会文字的底蕴。
这本书的文笔毫无做作和虚夸,文字安静得像是一眼清泉,没有“会当凌绝顶”的“高处不胜寒”,也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一种“人间烟火气”,像是午后的阳光,呈现出作者内心世界多层次的光影交叠与色彩斑斓。这种平和的内心,一旦外化成优雅的文字,会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心灵也一同被洗涤。
通过阅读郭京会的新书《郭沫若的前半岁月—文化巨匠的思与行》,我们可以从作者款款道来的叙述中,察觉到一个全新的郭沫若与新文化。(本书由东京书房出版社出版,亚马逊有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