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追忆旅日爱国侨领林同春
- 1693441347976
- 来源:知福清
(一)
8月16日,福州市侨联常委、福建东建集团董事长魏文生先生到访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大家聊起九十年代初为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华侨,谈到了林同春先生。
魏文生说:“家父当年每开发一处福州新村,林同春伯伯都买了一套,以实际行动表示对我父亲的支持。”魏文生的父亲,也就是著名旅日侨领魏可英先生,他首开福州旧城改造之先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魏可英身体力行,是促进福州改革开放的一位功勋人物。
关于林同春先生,我们并不陌生,日本神户福建同乡会会址至今保留着很多其组织侨胞开展活动的照片。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开展中日黄檗文化交流,每一次拜访神户,看望侨贤,都能听到关于林同春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总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动着,被他的爱国爱乡行为鼓舞着。
(二)
林同春(1925-2009),出身于福建省福清县东瀚镇东瀚村的一户贫穷农家。
东瀚濒海,位于龙高半岛东南端突出部,距台湾海峡国际主航道30分钟船程;海岸线长68公里,占福清全市的16.7%;有万安、文关、莲峰、东江、小山东等20多个港澳口。明清时期,陆续有大批的福清人出国闯荡谋生,或开展海上贸易,靠海边的东瀚文关村港路头,就是远近闻名的去东洋、下南洋的一个古渡口。当地流传一句谚语:“文关仔吃勿顾,边吃饭边操裤。”描述的就是以文关村为代表,当年福清人匆匆忙忙海外谋生的情景。
林同春的父亲林斯灿,就是从文关港路头古渡口出去的。
(三)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东瀚小渔村的生活同样困苦不堪。林同春的父亲走后,家人饥寒交迫,食不果腹。林同春的一个弟弟,就是被饥饿与疾病夺去幼小生命的。
1935年,年仅10岁的林同春随着母亲东渡日本,投奔父亲,来到京都府一个临海的小山村。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充满敌意。在学校里,林同春常被老师和同学欺侮,被他们蔑称“支那人”,喝令“滚出去”,还拿脏东西扔他......
一家人住在乡下,木板房破旧不堪。年少的林同春穿着的破烂胶底鞋,根本不能御寒。他背着沉重的布料,踩着厚厚的积雪,跟着父亲到村里挨家挨户卖布料,挣得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得百无聊赖,暗无天日。
中日战争爆发,把所有旅日侨胞抛进了苦难深渊。日本排华逐侨愈演愈烈,林同春一家也未能逃过厄运,被强制从舞鹤军港附近迁出,饱受欺凌。林同春曾毫无理由地被军警拷打过好几次,并被关押了半个多月。战争的残酷与野蛮恐怖,震撼了林同春年轻的心。他发誓要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尊严的中国人,为维护正义与和平尽一份力。
(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也给林同春等海外侨胞带来了新的希望。
1946年,林同春在津山创办“中华料理”。1949年,林同春只身闯荡神户,经营服装面料。1959年,他又从欧洲进口西装面料。苦心经营,终于积累了一些资本。
1963年至1973年,林同春用了十年时间,投资兴建20多家保龄球馆,投资金额达30多亿日元,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他七十年代经营不动产的资本基础。
二十世纪90年代,林同春顺势而为,开始在祖国大陆投资经营超市百货,事业蒸蒸日上。
(五)
富而好施,知恩图报。中华传统美德在林同春身上得到完全的应证。
1958年,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筹建时,林同春就献捐500万日元,并每年认捐100万日元作为学校经费开支。1984年学校80周年校庆,他又捐资5000万日元,成立“育英基金”。在他眼里,华侨子弟的学养生成、接受中华文化教育高于一切。
1970年,他在参加广交会期间,回了一趟福清东瀚老家。发现家乡缺水。回日本后,他立即汇款80万日元,帮助家乡打了10口水井,以解燃眉之急。1975年,捐资400万日元,建小学,修祠堂。为实现父母遗愿,1985年捐资5000万日元,重建东瀚中心小学;1988年,再捐1.1亿日元,新建东瀚中学。还捐资1400万日元,以其母亲名义成立“东瀚中小学育英基金会”。
1983年至1995年,林同春先后担保、资助45名福清乡亲赴日留学,资助金额达1500万日元,目的在于让家乡的学子能够到日本学习先进科学和管理经验。他曾在中国留学生杂志上撰文说:“每位留学生都是非富足的祖国投入莫大的财力抚育成才的。切莫只图私利,要不忘为祖国做贡献。”此后,福清赴日留学潮连绵不断,一直延续到2000年前后。目前,在日本学习工作的融籍华人华侨还有约10万人。
林同春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爱国爱乡的情怀:1988年黑龙江森林大火,1991年安徽、江苏水灾,1992年华东水灾,1993年江南水灾,1996年云南大地震,1998年河北张家口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林同春都伸出援手,贡献的救灾物资与款项,折合日元数以亿计。他还多次成立“救援慰问团”,深入灾区抢险救灾。他说:“把爱给予人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六)
林同春勇于担当,热衷公益,毕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他能力超强,身兼数职。曾担任世界福清同学联谊会副主席,日本神户华侨总会总会长,福建同乡会理事长,中华总商会会长,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会长、名誉会长,旅日华侨(21世纪)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等职,不遗余力地为海外乡亲侨胞大团结服务,为中日青年交流、中日友好合作牵线搭桥。
1984年10月,在林同春倡导下,旅日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在福州成功举办。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他开创了海外福建社团回闽举办恳亲大会的先河,大大促进了海外侨胞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认知与工作联系。
1985年,林同春策划并组织了“上海--北京1700公里中日青年友好汽车驰走活动”,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一大创举。参加活动的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了中国发展现状,特别是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深受触动。1990年,林同春又成功策划了“兵库与广州缔结姐妹城市”活动,并因此荣膺“中日友好使者”美誉。
声讨暴行,捍卫和平。1991年,在神户日华实业协会的集会上,林同春带头为50年前在“花冈事件”中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残害致死的418名中国劳工发声,向日本某些大企业声讨,并协助有关方面开展事件调查,直到获得完满结果。
1995年10月,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日,第35届“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林同春倡导树立纪念碑,彰表日侨的正气与正义。
自1995年起,林同春在日本一直担任“外国人学校协议会”会长,为旅日外国人争取权益,伸张正义,成为旅日外国人无可争议的代言人。
林同春先后获得“神户贡献尽力奖”“神户市文化奖”“兵库红十字协会推进表彰奖”“第三次国民文化节奖”“国际功劳奖”,以及韩国和平扶轮社的“世界和平奖”。1994年,荣获“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七)
林同春曾说:“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活出人格来。生活内容当中似乎看来很重要的功名利禄,其实都是过眼云烟,能长长久久‘生带来,死带走’的就是做人的品格。诚信,是做人的第一资本。”
2009年,林同春先生在病重期间,还垂询四川地震情况,牵挂汶川灾区同胞。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考虑的依然是他人的安危甘苦。这正是林同春人格魅力、人品光辉之所在。
林同春先生是个商人,但他却不唯利是图。他腰缠万贯,却衣食俭朴;他名气显赫,却谦和坦诚;他富裕仁爱,又乐善好施。他一生持着中国护照,始终不忘根在祖国。他是深孚众望的侨领,也是旅日华侨的一面光辉旗帜!
作者:念家圣,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参考文献:《日本华侨领袖林同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赵健)、《这位福清华侨获评国际功劳奖》(林秋明)、《一生中国护照 不忘根在祖国》(魏名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