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送别陈觉万老校长

  • 来源:日本头条

华侨大学原校长陈觉万教授(1932.4.5-2022.10.7)去世了。今天(2022/10/09)我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当听到吴剑平校长说对陈校长三鞠躬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今后,去南苑买菜时再也不会遇到买馒头的陈校长了,华园再也看不到那个骑着旧式自行车自由穿梭的陈校长了。

图1 陈觉万校长告别仪式(胡萍摄于2022年10月9日)

据介绍,他1953年就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了并留校工作。他于1985年10月调来华侨大学任副校长,1986年9月任常务副校长并主持工作;1988年8月-1993年8月,任华侨大学校长,是华侨大学继廖承志、叶飞之后的的第三任校长。他还曾经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学校事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陈校长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华侨大学建设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陈校长1998年光荣退休。我2007年加盟华侨大学后入住旧南区5号楼,尽管我与他邻楼(他住旧南区6号楼,两栋楼直线距离百米远左右)而居,但我并不认识他。

为完成《华侨大学侨捐工程碑刻评说》(九州出版社2016年),我在校档案馆查阅了许多原始资料,见到那个年代的照片中经常有个瘦削、戴眼镜、穿西装的人出现,由于照片说明文字简洁且多对事不对人,几乎没有详细的人物介绍,我只能猜:他是谁?会不会是某个校领导?是哪个校领导呢?

虽然拙著写作时间跨度有好几年,但因为当时完稿的背景(赶在2016年校庆日前夕的“华侨大学第七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前出来),时间尤其紧迫,所以查找资料时不得不仅限于与“侨捐”有关的,时间紧张也导致虽有心而根本无暇安排时间去口头采访“老华大人”,尤其是健在的领导与校友,因此,此书虽然赢得不少赞誉,但确实也留下许多遗憾。

无论如何,获华侨大学董事会办公室和宣传部的资助(出版经费4.4万元人民币由这两个部门全额资助,同时他们拿走600本书),拙著如期出版了。

官场给人的负面印象使得我不愿意、不善于跟领导打交道,甚至刻意保持距离,而且我根本没想到陈校长就住在隔壁楼,所以当时并没有送他书——虽然知道他当校长期间(包括副校长)有许多侨捐,而这批侨捐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华侨大学的各方面发展,使得当时的华侨大学在福建省高校排名第三。

天意吧,我2017.09-2018.09在东京大学访学,结识了好多位华侨大学在日校友,与其中几位接触较多,而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毕业得比较早,有的就是陈觉万校长期间入学或毕业。言谈中看得出来,他们对母校很感恩、对陈校长也很怀念。于是,我就想回国后一定要送一本《华侨大学侨捐工程碑刻评说》给陈校长。

说到做到,但其实有点波折。首先我没有他电话,幸好有学校的电话本,但只有固定电话,打了好多次总是没人接。其次,回国后的那个学期,托文学院时任领导班子的福,我上课上得连上医院看病的时间都没有!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原来他经常在继续教育学院楼上的办公室里,睡觉才回家。我孩子父亲看我忙得不可开交,就说他代我送书给陈校长。后来,在北窗跟前小站时,见华园南路一个老人骑着自行车潇洒经过,孩子父亲指着说:“他就是陈觉万校长。”

再后来,在南苑餐厅买菜,几次遇到陈校长。他拎着一个食品袋,内装一个白馒头——只买一个馒头。我总主动和他打招呼,尤其第一次打招呼时还自我介绍了一下:“陈校长好。我是文学院的胡萍,住在您隔壁楼5号楼,送了您一本写华侨大学侨捐的书……”他说他“有印象”,“书写得好”等。每次只见他身形单薄,走路慢悠悠的,但目光有神,衣着整洁——连到离家20米远的食堂买个馒头,都是西装和皮鞋,反观人字拖走天下的某些人,是不是有云泥之别?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0.18-1946.7.25)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人格魅力是学校发展的前提。身教重于言教,我在日本相识的那些华侨大学早期校友对陈校长念念不忘,看来不是偶然的。

与陈校长加了微信。他的朋友圈只有一条,是2017年6月13日分享的,如下。

图2 陈觉万校长微信所见唯一朋友圈

虽然是局部,但无疑是某本书对他的介绍及评价。开头提到他的出身及原生家庭。他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193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市教育世家,其父亲陈明津在印尼泗水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小学。“明津”,使我想到《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或许,“明津”得名于“知津”?那么,我也有理由猜测:“泗水”的得名,也与孔子有关吧?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父母叔梁纥和颜徵在,“祷于尼丘,得孔子”,此尼丘即著名的尼山,在泗水县境内——泗水县的名字最早出现在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因泗水境内是著名河流泗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孔子当年和他的弟子常在泗水河边游玩,《论语》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的“川”,就是指的泗水。后来,“孔子葬鲁城北泗上”,这是真正的泗水。泗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原因不言而喻。

到了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泗水”已是暗指孔门。为何这么理解呢?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那么,诗中“泗水”只能、也实际上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千岛之国”印尼最为著称的恐怕是首都雅加达和旅游胜地巴厘岛,而印尼第二大城市、东爪哇省省会泗水市,也该被中国人知晓才好——它与中国的厦门和广州都是“姊妹城市”。泗水,爪哇语苏腊巴亚(Surabaya),原意是鲨鱼和鳄鱼,因此地原为荒凉的沼泽地而得名——泗水的“地标”是鲨鱼和鳄鱼缠斗,它源于印尼12世纪的传说:鲨鱼(爪哇方言是sura)和鳄鱼(爪哇方言是baya)本来是好朋友,后来却互相残杀,最后双方同归于尽,尸体被冲到海岸上,发现的人就把这个地方叫作Surabaya。明末清初,福建闽南(漳州)年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大批中国福建难民来到印尼。华人觉得Surabaya拗口,就谐音“泗里木”。再后来,进一步“雅化”,改为地道的汉名“泗水”——这就与山东泗水同名了,能说它的得名与孔子无关吗?

印尼泗水这个地方,最早见于13世纪初宋代赵汝适《诸蕃志》,称“重迦庐”;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作“重迦罗”——都是此地古名Jungala的对音,而Jungala难道不是jungle(丛林)的谐音?15世纪初,马欢《瀛涯胜览》称此地为“苏鲁马益”。17世纪初,中国明代《东西洋考》中也称此地作“苏鲁马益”,说当时苏鲁马益“林木蔚茂,千余家,强半中国人”。

无论“苏鲁马益”还是“苏腊巴亚”,都是对Surabaya的音译;无论“重迦鲁”还是“重迦罗”,都是Jungala的对音——这样的地名,无论听觉还是视觉,都是让人别扭的,所以终于被后来者居上的“泗水”取而代之。这是否也印证了“泗水”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泗水”得名貌似事小,其实折射出海外华侨华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而汉文化的同化力之强,我们可以展开遐想的翅膀……

泉州是著名“侨乡”,还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东亚文化之都”之一,2021年又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古城区的府文庙前,有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洙泗侨”石碑。这个石碑,是否也可佐证:无论土著或移民,发自内心的对孔子的尊崇、对中原文化的追捧?

印尼历史上排华倾向严重,而1960年“国立华侨大学”的建立,也与此大背景相关。很多华人担心受到歧视,不愿承认自己的华人血统,更别说使用汉语(哪怕方言)和汉字了,而汉语(汉字)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符号第一名”。为长远计,为民族计,陈明津先生因此创办了泗水的第一所华侨小学。儿子取名“觉万”,“觉”是使动用法,是希望通过教育,使千千万万的受教育者觉醒、觉悟——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契合陈校长父母的初衷?父亲陈明津在印尼创办“华侨小学”,儿子陈觉万在中国大陆任“华侨大学”的校长,这算不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图3 陈觉万校长在电视上(源自网络)

陈校长有一子三女。告别仪式上,我第一次见到了陈校长的三个女儿,二女儿还帮我佩戴“哀念”白花。代表家属致辞的是大女儿,感情真挚,文采绝佳,对“全能的爸爸”的骄傲,对“我们的爸爸”的不舍,二者交织在一起,相当感人。听说唯一的儿子因为在日本而缺席告别仪式,我忽地想到,陈觉万校长的微信头像,背景就是日本地铁。虽然没有问过照片来历,但猜测,应该是他本人到过日本才会有此照片,而且他本人对日本之行比较在意或满意吧,不然为何设为头像?

图4 陈觉万校长的微信头像(背景是日本地铁)

“相逢是首歌”,与陈校长的接触,始于拙著《华侨大学侨捐工程碑刻评说》,是否也该用它画个句号呢?我参加了陈觉万校长的告别仪式,为给女儿一个“仪式感”,下午我专门带她在华园里走了一圈,特意走到陈校长在位时落成的若干侨捐建筑,瞻仰并留影,以示纪念。它们是:丁氏体操馆,金川活动中心,秋中湖(含秋中亭、稀琪亭和回音岛),北区操场(含田径场和观众台),莲雪楼,教锯楼(含算治馆和文种楼),施世筑港台书籍阅览室(在侨总图书馆三楼北侧),侨总图书馆,菲华楼,陈嘉庚铜像(在陈嘉庚纪念堂内),廖承志像,楠芬楼,祖营楼,杨思椿科学馆等。拙著第18-61页有介绍,可参看。

图5 2022年10月9日我带女儿阿双先拜孔子、后瞻仰菲华楼

陈觉万校长千古!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