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日本连锁餐饮为何难攻中国市场?

  • 来源:网络编辑

ITmedia资料图

(亚太快讯消息)过去30年间,日本的餐饮连锁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庞大的中国市场。从吉野家、萨莉亚到饺子王将、藏寿司,各品牌怀抱“巨大胃口”而来,然而真正取得稳定成功的却屈指可数。即便是已在中国经营数十年的老牌企业,至今仍无人能跨越“千店门槛”……

日本经济记者山口伸介绍说,吉野家1992年进入中国,目前约有600家门店,通过推出回锅肉盖饭、鳗鱼饭等符合当地口味的菜品站稳脚跟。意式餐厅萨莉亚自2003年在上海开出首店后,如今已超过500家,并凭借低价策略与本土化菜单(如麻辣意面、榴莲披萨)吸引年轻消费者。两者在中国市场都有一定成功,却始终未能复制在日本本土的“千店规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频频折戟的品牌。

饺子王将因坚持“日本式”煎饺和定食搭配,未能迎合中国人以水饺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十年亏损后彻底撤退。藏寿司曾计划十年内开出百店,但两年仅存3家,最终宣布2025年内退出中国。其失败原因包括菜单缺乏本土化、价格高于竞争对手等等。

相比之下,同行寿司郎更懂得入乡随俗。该品牌自2021年进入中国后,迅速扩张至70多家门店,并推出加热寿司和亲民价位,繁忙时甚至有300组顾客排队。

另一成功案例是源自熊本的味千拉面,在香港资本推动下发展特许经营;如今已在中国内地开出600家,凭借浓厚豚骨汤头契合当地口味。

但即便如此,所有日资餐饮品牌都难以在中国突破千店大关。究其原因,一是价格劣势,日本企业多以与本国相近或略低的定价进入中国,相较本地连锁缺乏竞争力;二是消费群体有限,真正具有日本水平购买力的人群不足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潜在市场规模与日本相差无几;三是外国料理在中国消费者的选择中本就比例有限,加之本土餐饮品牌本地化更彻底、价格更低,日本企业难以获得优势。

丸龟制面、花丸乌冬、CoCo壱番屋、Pepper Lunch等品牌也都未能在中国实现规模扩张。观察人士指出,尽管中国餐饮市场规模高达百兆日元,但日本企业所能触及的消费层面有限,过度依赖日本式经验而缺乏深入本地化,将继续成为它们难以跨越的“千店壁垒”。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