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6月以来上海人“熬夜”花掉880亿元,都花哪儿了?

  • 来源:亚太快讯

在提振消费为经济重中之重的当下,夜经济作为推动城市消费增长的关键引擎,不仅引领着商业空间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各地持续加码的重点。“夜上海”自然当仁不让。

7月底,上海正式启动“精彩夜上海”系列活动,并聚焦现场发布的首批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和5个“夜生活好去处”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这是在前期推出的夜间经济1.0支持举措基础上推出的升级版本,10项举措中新增4项并优化提升了6项。

对于商户及商圈而言,上海再次发力夜经济并非起点,而是为主动求变、持续创新的他们提供的一次燃料加注,或者说掀起的新一轮风口。

资料图:外国游客体验夜上海魅力。(图/上海第一财经)

年轻人把钱花在哪?

广州《羊城晚报》报道,据统计,今年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超8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虹桥天地商圈推出50多场精彩演出,邀请市民一同互动感受舞蹈的激情;传统地标豫园与国漫跨界牵手,为消费者带来别样体验;新天地街区,户外爵士、四重奏等多元表演,让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也延长了开放时间。据了解,7月1日至8月17日,除周一闭馆日外,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每天加开夜场至21时。展期最后一周,更将开启“不眠夜”模式,邀请观众一同参与“7×24小时不闭馆”埃及展观展体验,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徐家汇书院、和平书院等公共文化空间也纷纷延长开放时间至深夜,其中有些24小时开放,为大都市夜生活辟出一块“精神角落”。

《消费新力场--2025上海三大人群消费进化洞察》显示,“Z世代”主导的夜间文化娱乐消费生态,涵盖沉浸式剧场、地下Livehouse、午夜快闪酒馆等新兴业态,以及剧本杀通宵局、夜骑团等社交型活动。参与这些消费的年轻人自嘲为“暗夜精灵”,上海茂名南路、巨鹿路等“夜光街区”则成为他们的聚集地。

为什么夜晚消费如此具有吸引力?超7成的年轻人表示是因为夜晚的氛围更加轻松,时间更加自由。33.48%的青年希望酒吧夜店能够通宵,超半数青年提及夜晚消费的公共交通问题。

CEO们履新

上海第一财经报道,在7月26日“精彩夜上海”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上,上海官方为首批“上海夜间经济人气地标首席执行官”及“上海夜生活好去处首席执行官”颁发了证书,也意味着这些CEO正式走马上任。

作为上海夜生活好去处之一,上海环球港负责人用“赶上了时候”形容自己的心情。她说,早在今年4月,环球港就开启了“环球不夜港”夜生活模式,通过免费停车、延长营业时间、推出夜间专属活动等一系列举措,组织近30家商户共同打造夜间消费新场景。其中,以巴奴为典型的餐饮品牌更是率先开始了24小时全天候的超长服务模式,并主动接洽歌迷会,收获了客流与销售额的显著增长——自延长营业时间以来,其门店夜间时段的客流量、销售额有显著增长,同比提升15%以上。

单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拉长营业时间、挖掘“深夜经济”的新一轮夜经济发展绝非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为了吸引客流,本就擅长运营的品牌商户们使出浑身解数,也绞尽了脑汁。正是因为企业主动突围,通过创新及跨界运营作出了成功示范,也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企业跟进的热情,让商场及政府的“组团”有了呼应和强劲支撑。

创新进行时

和以往相比,此次的CEO们任务也更加明确。其工作清单包括:策划开展夜间促消费活动,加强商旅文体食联动;培育引进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夜间消费新场景,打造24小时夜上海消费新地标;弘扬海派餐饮文化,推广中华美食、环球美食,打造更具烟火气的国际美食之都;建立商户自治机制,优化各项服务措施,营造舒心贴心、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政企沟通,搭建交流平台,主动为夜间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在宽松、自由、市场化的生态沃土中,创新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借力首店效应、与粉丝和演艺经济嫁接、匹配国潮国风热潮、同二次元深度交融、探索“IP+场景+跨界”有机叠加的模式等等,都蕴藏着新的玩法。

但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上并不缺乏客流或购买力。延长营业时间的深夜经济,也并不局限于存量竞争。

在环球港,借助中超及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的人气,以及露天音乐节、热舞派对、夜间AR吃鸡战场真人版等潮流文化活动,每周不断档的屋顶人气活动为周边商家带去了夜间消费力,五楼店铺人气提升了超过两成。

再比如豫园,和丰楼焕新开业后将延长营业时间至24时,与外围旧校场路夜市联动打造了回味老城厢烟火气的夜食体验场景;基于沪上唯一民俗标杆活动“豫园灯会”,自2023年起结合山海经主题打造的“山海奇豫记”IP,每年灯会期间平均接待游客400万人次。2025年夏季豫园商城联合b站十大国漫IP结合豫园商城古风场景打造“夏日奇幻夜-国创豫宙漫游记”活动,构建出一个次元交融的“痛城”奇观。

编辑:凉子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