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从“烂尾景区”到国家级度假区:长沙铜官窑的逆袭密码

  • 来源:长沙华声在线

从一个曾陷入债务泥潭、几乎停摆的百亿元(人民币,下同)文旅项目,到如今登上中国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榜单、“五一”单日接待游客近3万人、吸引的香港客源量同比暴增……目前,湖南长沙铜官窑正以一种超预期的姿态,重回市场C位。

其背后操盘者——盈新发展(前新华联文旅)也在蝶变中完成了企业重整、更名转型、战略重塑的一系列关键动作。它不仅交出一份“文旅复活”的答卷,也试图重新定义中国文旅产业的生意逻辑:如何从“项目思维”迈向“平台逻辑”,如何将一个文旅景区打造成可复制的方法论,又如何在“地产+文旅+科技”的协同驱动下,走出一条从破茧重生到轻盈跃升的发展曲线。

这不仅是铜官窑的故事,也是中国文旅行业从存量焦虑走向高质量运营的缩影。

大型实景非遗演出《花火铜官》。(图/新湖南APP)

文旅重镇如何重整“复活”?

铜官窑曾是一块沉重资产。作为新华联文旅斥资百亿打造的文旅重镇,在运营中一度陷入沉寂。疫情重创、融资受阻、项目运营低迷……2022年前后,这座投资体量巨大的旅游度假区濒临破产边缘。

彼时的新华联文旅已连续两年巨亏,面临退市风险,整个集团背负巨额有息负债,旗下项目全面停摆。铜官窑则沦为“烂尾景区”的典型案例之一。

破局的关键,是一场堪称行业样本级的司法重整。

自2022年起,在最高法院统一协调下,北京破产法庭牵头、长沙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最终引入5家投资人注资19.28亿元,债务压力下降近九成。2023年底,新华联文旅成功“摘帽摘星”,恢复市场主体资格,股票也脱离“*ST”行列。

重整的结果,不只是财务数据的恢复,更是企业战略起跳的跳板;它确保了铜官窑景区核心资产的保留和管理权的稳定,更守住了上千名职工的“饭碗”,演绎了一场文旅企业“破局-重构-跃升”的精彩逆转。

新华联文旅在今年6月正式更名为“盈新发展”,并将铜官窑纳入公司名称全称——北京铜官盈新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动作释放了明确信号:铜官窑将成为盈新发展的战略支点,是企业新阶段“地产+文旅+科技”三核驱动的核心载体。

北京铜官盈新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晖表示:“盈新发展的复苏,不再是以‘地产盘活’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内容驱动、IP塑造、技术赋能为主轴的产业平台化跃升。”

重整后首要目标就是“止损+稳盘”。盈新发展接手初期采取优化运营成本、统一票务平台、重启招商体系、聚焦暑期档期等系列动作。

与此同时,新运营团队明确“铜官不止窑”的宣传口径,不再将项目限缩于瓷器文化与景区参观,而是将铜官窑拓展为“内容可演绎、形态可迭代、场景可持续”的复合型目的地。彻底转化老的运营思维方式。

针对之前网上的各种质疑与吐槽,铜官窑彻底转向“听劝式运营”思路,运营团队强调“游客反馈即改进导向”,由总经理亲自下场直播、收集游客建议、组织“快闪整改”,围绕游客吐槽“景贵票贵、体验重复”等问题即时回应并调整。

此时,铜官窑的重整成为了裂变的起点。

铜官窑国风乐园全景。(图/新湖南APP)

蝶变之道:从“铜官不止窑”到“文科旅医”的产业融合路径

铜官窑的“第二人生”,不是换个名字重新营业,而是重新设计一套价值结构。

回望其千年历史,铜官窑曾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但过去这段历史被挖掘得尚不彻底,游客体验与文化深度存在明显错位。盈新发展上台后,将“内容”重新置于文旅的核心,着力构建“文科旅医”融合新生态。

首先,盈新发展对其进行全域性整合,通过一票通游、沉浸演艺、“一票三馆”等机制激活内部流动。春节期间,铜官窑游客超16.3万人次,其中国风乐园近9万人次,美团平台周边游7项榜单第一。

今年暑期铜官窑推出“市民终身卡”“夜游双人套餐”“演艺一票通”等“破价格锚点”的产品组合,大幅提升本地家庭与年轻群体粘性;暑期夜间景区运营至凌晨24时,推出大唐戏水节、剧场演艺、灯光水秀等节目,推动游客过夜与综合消费增长。“我们一家三口买了住宿套餐,灯光水秀很震撼,孩子玩戏水不肯走,还体验了汉服拍照,晚上就住在景区里的民宿了。”来自湘潭市的游客张先生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夜游体验很不错,感觉钱花得值,比单纯逛景点有意思多了。”

其次,是“文化+体验”的深度联动。2025年以来,铜官窑景区推出中鼎XR千色之域沉浸剧场、AI剧本杀街区等一批深度互动型体验项目,突出科技感与年轻化。通过场景创新激活游客“深度停留”,也助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其中,机器人博物馆引入AI讲解、机械臂投影互动等展项,结合国风科幻美学设计,成为儿童家庭客群的“打卡圣地”;中鼎XR千色之域剧场则打造全息投影+实景演绎的沉浸式环节,在“敦煌壁画中行走”的科技感中提升文化记忆。

XR千色之域。(图/新湖南APP)

今年推出的《铜官不止窑》系列短视频,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望球作为主角,讲陶艺、秀书画、吟诗对唱、演仿唐生活,硬核非遗碰撞网感表达,播放量破千万,迅速出圈。

这不是流量随手砸的钱,而是将“人设+IP+场景”融合的传播打法,有效带动了“五一”、端午等节日客流激增。最后,是“文+医”的创新融合。在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政协牵头下,铜官窑提出“文科旅医”产业路径,以“医圣”张仲景长沙坐堂问诊为切口,打造仲景堂中医文化体验区、演艺项目《仲景在长沙》、中医药非遗工坊、中医药餐饮药膳等多个项目。

此外,盈新发展还引入竖店影视基地、徐悲鸿艺术馆等项目,推动文艺与消费场景融合;打造森林谷健康养生区,发展微度假与康养经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吸引文化创意机构入驻,全面构建“内容+空间+场景+运营”的产业闭环。

万众瞩目的是铜官窑携手竖店影视共建的中部首个“影视+教育+文旅”基地,它依托唐风建筑,打造短剧拍摄、大学生孵化、研学旅游三位一体的创作生态圈。项目将于今年中国国庆节之前开放,年孵化短剧超500部,预计年接待超20万人次,探索“跟着短剧去旅行”的新模式。

“铜官窑的下一步,是从‘复苏范本’走向‘文旅样板’,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联动中医药国家战略、承载中华文化出海的重要支点。”刘春晖介绍道。

面向未来: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如今,铜官窑片区正逐步构建“文化IP+科技互动+康养场景+旅游消费”相结合的新型文旅生态链。其理念底座,是从“景点式开发”走向“生活化聚场”,从“文化输出”走向“情境消费”。

文化项目的蝶变,也推动出一种“轻资产+强内容”的品牌孵化路径。目前,铜官窑围绕“陶瓷美学”“国风少年”“沉浸演艺”等方向孵化IP人物与演出剧目。未来,还拟将“铜官IP”授权于湖南多地打造“姊妹演艺空间”,实现文化内容的跨区域输出。

一座千年古镇的复兴,正以其文化根脉、产业张力和融合智慧,在湘江之畔缓缓展开新的宏图。铜官窑的“复活”,是盈新发展的“涅槃”,更是中国文旅行业在“轻资产转型、IP驱动、多元融合”趋势下的一次集体回响。

它不再依赖传统的“造景+门票”模式,而是在司法重整的重压下,以更轻盈、更系统化的姿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边界——文能塑IP,医能强体验,科能拓场景,旅能带动消费。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