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发3000项新品 虚拟邓丽君唱响两岸AI融合
- 1753700453959
- 来源:亚太快讯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展览面积超7万平米,展出60余款机器人,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会议聚焦AI从数字向物理世界的跨越,同步探讨AI治理与伦理风险。期间举办的两岸AI融合论坛,推动海峡两岸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
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图/中国央视新闻)
机“慧”共生:人形机器人展现澎湃动力
综合新华社、深圳《证券时报》、北京千龙网报道,从生产到生活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创新突破;从“工具”到“伙伴”的哲学思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机“慧”共生,亮点纷呈。
两位机器人选手正紧张地在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通过“3D眼睛”配合机械臂分拣物料“又快又准”……大会展览区,多型机器人正在秀出“十八般武艺”。
上海电气在大会首日发布了一款以“工业基因•场景定制”为开发理念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67厘米、体重50千克、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够在多种工业环境中灵活行动并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从生产走向生活,应用场景催生出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大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从舞台“动起来”向工厂“用起来”,即将从实验室迈入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井喷期。
本次大会上,有企业“专攻”人形机器人,有的则不拘泥于“人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政说,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用铁基和硅基做成的“人形”未必是最优解,只要用户认为好用、易用,解决痛点就行,这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超越人类形态的。
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图/中国央视新闻)
向未来:“养虎为患”与“人机共生”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相伴共生”或将成为新趋势。人机关系中究竟“谁听谁的”?如何防范失控风险?成为本届大会上频频谈及的问题。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当彭志辉问及“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时,灵犀X2回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在于‘理解’——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和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图。真正协作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
有意思的是,对话环节结束时,检测到电量亏损的灵犀X2突然“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电吗?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引发现场一片欢笑。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也认为,真正的变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关系。未来的机器人不仅是工具,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伙伴型”角色,相应政策的制定与伦理框架的建立变得尤为关键。
当“人工智能(AI)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用“养虎”的比喻警示AI潜在风险时,几百米外的展馆内,百余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正在各显神通。
“我们正迎来‘Agent优先’时代,交互方式从人适应机转向机器理解并主动服务于人,其核心是Agent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并从交互中持续进化的能力。”叶杰平表示。
当AI智能体比人类更加聪明时,又将带来哪些挑战?杰弗里•辛顿说:“当AI智能体拥有足够能力进行知识拷贝且评估时,它们可能会想做两件事情,一是永生,二是获得更多控制权。”
他打比喻称,“这就像有人把小老虎当成宠物来养,但如果一直养下去,就要确保它长大的时候不会把你吃掉。”为此,杰弗里•辛顿提议构建一个由各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社群,研究出不会想从人类手中夺取控制权的向善的AI技术。
如何构建人机信任的边界,打造温度、有价值、可信赖的人机协作生态?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中国答卷”
每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都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地。今年同样不例外,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正为AI的发展筑牢根基。
商汤科技27日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该平台以商汤具身世界模型为核心引擎,基于商汤大装置提供的端侧和云侧算力支持,能够为机器人、智能设备提供感知、视觉导航以及多模态交互能力,推动智能终端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化与智能化演进。在发布会现场,搭载具身世界引擎的人形机器人讲解“长安的荔枝”PPT时,可自动翻页,还能回答各类问题,且可进行阶段性小结。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说,人类终将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当书本与互联网知识穷尽时,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将从何处获取?这即需要强大的现实世界理解模型+深度3D理解模型来协同提升该能力,“感知世界,进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生成世界,最后与现实的硬件交互来改变我们的世界”。
独立分布式云计算服务商PPIO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了中国国内首个Agentic AI基础设施(Infra)服务平台,加速Agent应用的开发和规模化落地。
PPIO联合创始人兼CEO姚欣说:“PPIO致力于从中国首款Agent沙箱到模型服务,再到AI智能体平台全面布局,为开发者和企业打造全栈式的Agent基础设施服务。”
面对各行业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算力和模型如何协同适配?北电数智“AI底座”能力全栈聚合AI生产力引擎,可打通AI和最终应用场景间的卡点断点。以其“前进•AI智算平台”为例,能够实现异构算力的统一调度与高效协同,并提供全栈式AI服务,目前已搭建千卡级中国国产异构AI算力混合集群,纳管并适配了11款不同类型的国产AI芯片,集群总算力超过500PFLOPS(FP16),并全面支持DeepSeek等大模型训练推理,助力AI技术产业化落地与场景化应用拓展。
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说,AI大语言模型写代码的成功率已大幅提升,大部分软件可达到逾90%的成功率,“我本人比较‘偷懒’,很多代码懒得写,只需告诉AI大语言模型需要怎样的功能或算法,它就能自动写好”。
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图/中国央视新闻)
两岸AI融合发展:台湾企业首次组团参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艾生智慧(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现身“两岸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创新展区”,与联发科、日月光、英业达等台湾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同台。
这个创新展区是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办的系列活动之一。从联发科的MediaTek天玑9400芯片,日月光的先进封装平台垂直互连整合封装解决方案,到达明机器人公司的视觉飞拍检测,友达数位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再到群真有限公司的虚拟歌手米拉蜜,慧雪科技的接待机器人克鲁泽……形形色色的展品,让观众看到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创新亮点,感知两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发展。
作为系列活动组成之一,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27日与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两岸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创新论坛”,探讨两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刘胜,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韩红桂,台达电子研究院院长阙志克等百余位政府部门代表及业界、学界专家在论坛上热议产业趋势、共谋发展蓝图。
成立于1975年的英业达集团(北京)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台湾知名企业,在上海、重庆、南京等地设有生产基地。此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该企业不仅带来高性能AI服务器等硬件展示,更通过应用软件互动,为展区增添文化气氛;展区内,古典旗袍试穿是颇为吸引眼球的时尚体验。
“旗袍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展现旗袍文化,让观众不仅进行‘美的体验’,还能亲身参与时尚设计。”英业达集团总经理邱全成表示,未来,人工智能无处不在,除了工厂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更希望以AI赋能文化交流。
邱全成说,大陆幅员广阔、用户量庞大,包括英业达在内的不少台湾元宇宙企业都希望在此布局。他建议两岸成立“边缘AI认证与测试平台”“绿色算力课题组”,并通过构建“两岸共同数字经济圈”,助力两岸经贸交流的升级和创新。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一曲承载两岸记忆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飘荡在展区,屏幕上虚拟人“邓丽君”身姿婀娜、栩栩如生,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是数字王国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虚拟人技术成果之一。
“选择邓丽君作展示,正因为两岸民众都对她有特别情感。”该公司执行董事、台湾企业家孙大千介绍,包括邓丽君在内,屏幕中所展示的摇曳的荷花、跳动的青蛙和阵阵涟漪等画面均由AI生成。
孙大千说,虚拟人是人工智能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在大陆应用广泛。该公司长期深耕电影视觉特效,曾为多部海外大片提供支持,近年不断拓宽与大陆市场的合作项目,《流浪地球》等影片是典型合作案例。随着大陆科幻电影热潮来袭,该公司希望乘势而上、深化合作。
从创意生成到落地应用,人工智能领域不乏两岸携手的身影。走进艾生智慧(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区,观众戴上AR眼镜,瞬间从现实世界切换至虚拟手术台。试着在工具台上抓握手术刀,化身一位骨科医生。该眼镜搭载精准导航技术,应用在骨科手术领域,可有效减少误差。
这是来自台湾台中的王信杰打造的AI赋能临床医学创业项目,大陆同窗叶景是其合伙人之一。
“我想向外界证明,台湾青年也能在大陆创造高精尖人工智能产品。这里有非常多的资源和经验,有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成为两岸青年携手打拼的典范。”王信杰说。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