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情绪基建推动潮玩经济:在那些“像你的表情”背后
- 1751362515580
- 来源:亚太快讯
5月24日,文博会北京展区,观众在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展台前拍照。(图/石家庄长城网)
泡泡玛特、TOP TOY等潮玩近期爆火,引发不少中国年轻人热情追捧。说到近期全球潮玩市场的“顶流”,LABUBU可谓当之无愧。这个“丑萌”的小怪兽,不仅有海内外明星主动帮其造势,更有一众“黄牛”在线上和线下扫货炒作。一个原价599元(人民币,下同)的盲盒,在二手市场上竟被炒至上万元。这种价格上的巨大反差让人惊叹不已。小小潮玩,为何能“硬控”年轻人呢?
那些像你的玩具、表情:不单是头像,更是情绪基建
上海界面新闻报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社交媒体的界面上就会多出一种“看不懂的流行”。
先是火腿肠猪——嘴角下垂、眼神涣散。接着是LABUBU——尖牙、炸毛,像个emo的妖怪娃娃。也许你一度怀疑大家都在开玩笑。但过了不久,你也在某个时刻,默默换上了那个“有点像你的状态”的头像。
这些流行的表情所充当的,或许不只是传统头像功能,它们还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完成了比现实头像更高效的任务:在不说话的前提下,表达一个人当下的情绪状态。
LABUBU被作为挂件背起来,火腿肠猪也被做成表情包,但它们并没有停留在“潮流”里太久,最终都落脚在一个地方:成为可被感知的“状态符号”,被人们用来表达“今天的我”。它们背后有一套稳定又微妙的情绪经济学:你不需要说很多话,就能让人看懂你;你不必解释情绪,但可以安全地释放它。表达个人情绪的最低成本,可能就是换个头像,发一个表情。
这不仅是单纯的角色扮演,而是“氛围提醒”——“我今天想被看作这样”,而这一点,无论是米奇、米妮、LABUBU还是火腿肠包装上的猪,都能轻松承载。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生态里,这些头像不是角色扮演游戏的道具,而是社交语言的一部分。
这一代年轻人出生在物质基本饱和、身份选择高度自由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并不缺少“选择”,反而总被各种“选择”围绕。
社交平台、算法推荐、流行文化的多重叙述,让每个人都必须时刻表态、时刻表达。而在表达泛滥的时代,真正能建立人际连接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情绪。
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调整叙述重心。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情绪本身就是事实。谁能让他们的情绪有落点,谁就赢得了下一轮用户的停留与信任。
这种变化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新的消费倾向:情绪代偿。它意味着,在面对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时,年轻人通过更可控的方式——例如头像和表情包,来调节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绪代偿”机制背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更看重“情价比”而不是传统的“性价比”。他们不再关心物品的实际价值,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让自己感到被理解,让自己情绪得到调节。
“盲盒热”:中国年轻人甘愿被“黄牛”高价收割
济南闪电新闻报道,当下各类潮玩正以其独特设计和趣味互动,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宠。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潮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潮玩经济相关企业超5万家;预计到2026年,潮玩产业总价值将攀升至110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然而,从小众兴趣走向大众市场,盲盒等潮玩在引领时尚的同时,也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尽管近些年来屡遭非议,“盲盒热”依旧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迅速成为年轻人乃至全年龄段消费者追捧的新宠。从最初的玩具、文具到如今的服饰、美妆,盲盒的触角已延伸至多个消费领域,从单一产品转变为一种产品形式。在二手交易市场,“黄牛”同样赚得盆满钵满,他们肆意操纵市场价格,吸引大量渴望“一夜暴富”的普通消费者盲目入局。
面对多方质疑和高昂溢价,为何依旧有消费者愿意主动买单?究其原因,品牌策略、情感需求和社交属性,构成了盲盒爆火的底层逻辑。
首先,品牌方的“饥饿营销”引发供需失衡。例如,泡泡玛特巧妙运用限量发售机制加上盲盒机制,成功制造出了潮玩的稀缺性,特别是联名款和隐藏款,因其极低的中签率,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其次,消费者为满足情感需求甘当黄牛“韭菜”。盲盒经济的魅力,在于用小小的未知打破平淡日常,为生活增添一抹惊喜。但如果消费者只盯着价格涨跌,极易跳进“冲动消费”的陷阱,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再者,Z世代的社交需求被盲盒无限放大。以LABUBU为代表的潮玩盲盒,其设计精准地击中了Z世代的社交展示需求。通过其稀缺性,盲盒成为了进入特定圈层、彰显个性的“社交货币”。某二手平台数据显示,85%的LABUBU买家购买盲盒后从未拆封,而是直接放进亚克力展示柜。这早已超越了玩具的范畴,成为Z世代最火热的“社交护照”。
潮玩走“心”: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启示
石家庄长城网报道,这些潮玩“破圈”走红,引发消费热潮,也为中国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产品的研发销售应该多走“心”,需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精神世界,创造能引发共鸣、提供慰藉或表达自我的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可以设计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消费旅程,在购物过程中融入惊喜、挑战、收集、社交等元素,提升趣味性和参与感;另一方面,注重打造特有“仪式感”,从产品包装、开箱体验到售后服务、社群活动,精心设计能强化用户情感连接和分享欲的仪式感环节。
打造IP为核心竞争力,需要相应的文化内核与持续创新。因为IP不等于形象,需承载文化与情感。正如LABUBU的背后还有一个“精灵天团”,其中的每个玩具形象都有独立的名字、性格和故事,共同构成充满童话感的奇幻宇宙,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此外,Z世代有着更为多元的兴趣圈子,因此,商家理解“圈层文化”,做好“精细化”运营,有助于抢占先机。这既包括理解Z世代独特的语言、审美,也包括理解其专属的社交规则。先理解再融入,与年轻人建立深度连接和信任,让品牌逐渐成为圈层的一部分。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盲盒经济不会消失,但会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转型。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